• 57阅读
  • 0回复

漫谈书文化的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6
第8版(书评)
专栏: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笔谈

  漫谈书文化的建设
蒋孔阳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相应地该有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文化建设却不仅没有相应地跟上去,而且有些显得落后,造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调,造成了某些社会心理的不平衡。因此,物质文明的经济建设,不一定必然会带来精神文明的文化建设。为了让精神文明能够跟上物质文明,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抓好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广泛而又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多方面的措施和内容。但我认为,书文化的建设应当是一个中心和重点。这就因为书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和总汇,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人类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书里面。有了书,人类才能一方面总结过去,一方面展望未来;人类才能过一种有目的的、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出好书,让优秀的书籍广泛地传布到读者中去,实在是我们开展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
建设书文化,首先碰到的是出版发行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出版发行制度,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平庸的低档次的读物充斥市面,另一方面严肃的图书,特别是国家文化尖端的学术著作,却很难出版,很难发行。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术著作本身的原因,也有商品大潮冲击下书商见利忘义的原因。但不管怎样,目前确实普遍存在一个怪现象:书商喊卖不出书,不肯出学术书;而读者却又喊买不到书,特别是买不到学术著作。
为了改进书文化的建设,让优秀的、读者需要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图书流入市场,我觉得应当把书文化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首先,改进新华书店独家经营的局面,多办几家书店。有了竞争的意识和机制,自然会打开书市场的销路。过去,商务、中华、开明等书店,并列在街头,造成了当时书市场的繁荣。那时,不仅新书买得到,旧书也买得到。逛书店,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乐趣。有的知识分子还就在逛书店的当中,自学成材。既然我们目前新华书店独家经营的制度,限制了书市场的发展,为什么不能加以改革呢?其次,改革订书制度。书的特点是要直接和读者见面,让读者自己来决定对书的需要。而现有订书制度则是隔绝读者与书的联系,自然不能反映读者对书的需要。因此,改革现行的订书制度,实在是当前繁荣书市场的一种必要的措施。
另外,除了书市场之外,图书馆是书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到图书馆去,发现图书经常在变动。图书馆的同志非常辛苦,他们绞尽脑汁,要为读者服务。但奇怪的是,似乎越要服务,读者越感不方便。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了一下,大概是和书文化的特点有关系。书要静,要固定地躺在书架上,等待读者去查阅。书如果经常动,读者找不到他所要找的书,就感到不方便了。因此,图书馆的特点,就是要少动。这样,读者任何时候走到他所熟悉的书架前,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书。50年代,复旦大学有个文科阅览室,面积不过二三十平方米,藏书不过万册左右,但因为它集中地陈列了几十套常用的参考书在里面,固定不变,查找起来方便,因此我们当教师的,真是受益不少!“文革”以后,事隔多年,再到图书馆去,建筑扩大多了,书增加多了,然而却反而感到茫然没有头绪,要找的书无从找起。因此,我深感图书馆的书文化建设,是要少动。不动,一本书可以发挥出100本以至1000本的作用;一动,这本书就在茫茫的书海中消失了。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开始有了书文化。有了书文化,人类告别了动物,告别了野蛮和蒙昧的过去。今天,我们要迈向21世纪,要走向现代化,更不能不重视书文化的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