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音乐和生命——施赖埃尔其人其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7
第8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

  音乐和生命
——施赖埃尔其人其事
肖勇
当今国际音乐社会,人们赠给施赖埃尔的封号的确不少,诸如“莫扎特男高音”、“巴赫清唱剧的讲经人”、“驾驭舒伯特歌曲的能手”、“情感丰富的指挥家”……在德国,彼得·施赖埃尔与费舍尔·迪斯考齐名,都被尊为“歌王”,后者现已封台,而前者尽管两鬓染霜仍壮心不已。
去年台北举行国际艺术节,主办者颇感得意之笔就是:施赖埃尔应邀光临,他的个人音乐会整场只演出了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少女》。这是一部由20首歌曲组成的联篇作品,叙述了一位多愁善感的磨坊学徒对其师傅女儿的痴情,特别适合抒情男高音,是他的保留曲目。施赖埃尔嗓音清亮,富于弹性,加之其德国文化背景,将曲中田园诗般的意境和主人公的情怀表现得非常完美,使听众得到这部经典之作最正统的诠释。
“音乐是什么?我的生命!”
凡是有关施赖埃尔的访问,似乎都有这样的回答。
1945年,彼得刚好满10岁,他的家乡高尔尼茨村离德市仅20公里,由于父亲是教师兼唱诗班领唱,所以他自幼得到音乐启蒙,并成为历史悠久的克罗伊茨合唱团团员。日后,施赖埃尔虽然成了歌唱大师,但始终对故乡怀有深深的眷恋:“德累斯顿哺育了我,我和她已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1963年,对施赖埃尔来说是人生的转折。他步入柏林国家歌剧院大门,成为正式演员,从此有了进军世界歌坛的立足点。此前,他曾就读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先是主修指挥,后又改学声乐,并在当地歌剧院积累了舞台实践经验。60年代,施赖埃尔专唱莫扎特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若干主要角色,如《魔笛》中的塔米诺王子,其高贵的气质简直与生俱来,从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到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从萨尔茨堡音乐节到科伦艺术节,广博赞誉,荣获奥地利的“莫扎特奖章”。后来他的表演领域不断扩展,瓦格纳、罗西尼、柴可夫斯基、韦伯的歌剧和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普罗科菲耶夫的艺术歌曲均有涉足。他的高超技巧和对作品表现能力,令人惊叹,每场独唱会都大受欢迎,在世界各地拥有无数忠实听众。
施赖埃尔在艺术上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和热情的观众是歌唱家进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歌唱家“不应以制造美好的声音为目标,而要去打动人、引起人的共鸣”,将其带入美的境界。巴赫的巨作《马太受难曲》和《圣约翰受难曲》,他唱过不下400场,“我每次演唱都同上一次不一样,都有新体验,绝无丝毫例行公事的感觉。这样的作品迫使诠释者不断挖掘,从而发现新东西。”施赖埃尔比较偏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它的质朴清新又具诗情画意。1993年他到汉城访问,演出《冬之旅》,当时台下坐了3000多人,他被吓了一跳:“真有这么多人对《冬之旅》感兴趣吗?”帷幕徐徐拉开,全场极其安静,人们那专注的神情,一下子调动了歌唱家的创造情绪,此际他以全部身心投入,通过的艺术语言,将自己所认识的舒伯特告诉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施赖埃尔先后推出5款《美丽的磨坊少女》唱片,1990年55岁时出版的那张,口碑极好,获得了欧洲“留声机大奖”,被公认是个奇迹。
有道是:“男高音即‘难’高音”。专家称,男高音所需花费的共鸣张力在女高音两倍之上,维系音准稳定亦须有过人的气力,还要作种种子音投射。施赖埃尔至今保持“器乐般的均衡和清晰的吐字”,这全凭40余载的磨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个中甘苦外人难以想见。他确信,将来的某一天,自己走下舞台时,可以无愧地宣告:我对人类崇高的艺术事业尽到了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