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洋月亮”为何不圆了——三资企业亏损问题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1
第2版(经济)
专栏:

  “洋月亮”为何不圆了
——三资企业亏损问题分析
本报记者龚雯
“洋月亮”并不都圆
日前,听一位同行说起中外合资的上海某化妆品公司亏损严重,笔者着实吃惊不小。该公司系沪上合资企业的骄子,生产的又是走俏商品,缘何会陷入如此窘境?
无独有偶,外界看好的南方某中外合资医疗器械公司最近亦告亏损,闻者无不迷惑。
自1980年中国首家合资企业诞生以来,迄今三资企业已达十几万家,直接利用外资数百亿美元,呈现出星罗棋布、群雄逐鹿之势,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三资企业的人均产值、人均利税和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内同类企业,“三资”引来了资本和技术,也引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以致不少“国”字号企业感叹:人家的进口“月亮”确实比咱们的“月亮”圆!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随着投资热潮日益高涨,这轮“洋月亮”反而不“圆”了,一些合资企业连年亏损,看似前途渺茫。
真亏?假亏?
三资企业的亏损,从性质上讲,可分为几种:
一是正常性亏损。近几年,国内每年都有大批三资企业开业,占全部开业户数的30%—40%,这类新开业企业刚刚投产(如宾馆),处于负债建设期和试生产期。加上有的外商初来乍到,“老虎吃天”,市场定位不甚准确,也影响了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此类企业约占总亏损面的一半,与某些发达国家类同。
二是非正常性亏损,主要有:
帐面性亏损。有人说:“国有企业是人为缩小亏损面,三资企业是人为夸大亏损面。”此话不无一定道理。北京市去年三资企业亏损面为50%,实际只有25%。部分外企为了用足“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将盈利年做成亏损年,逃避税收,甚而出现一些企业帐面上接连亏损或利润为零,而合资外方却不断追加投资、扩厂招员的奇怪现象。厦门某合资公司1987年投资额为90万美元,现资产已增至1亿元,可该公司却长年戴着一顶“亏损”帽子。
转移性亏损。在全部外资项目中,属于独资企业的占20%左右,一些外商独资企业(以港台居多)利用“两头在外”,与境外关联企业心照不宣,在引进原材料和设备时高报价,出口产品时又故意低报价,实则以高价外销,一高一低之间,把利润转移到境外;有些合资企业中的外方也采用此法“暗渡陈仓”,把本应中外双方共享的利润转移出去私吞,把亏损留给合资企业。有的合资外方用设备作价时以次充优,以旧代新,并漫天报价,这样,报价越高,外方所占股份越多,红利自然越丰厚,同时,由于高报价设备加大了生产成本,使企业利润相对减小,也造成一定的亏损。
经营管理性亏损。相当一批中小合资企业管理职责不明,相互推诿,有业务订单时外方董事长才露面,平日则诸事不问,有的企业因而连董事会也开不了,具体操作中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经营混乱,效益滑坡。有的外商将其在华的各种办事机构并入合资企业,摊子大,产出小,企业自然步步亏损。某些中方亦将原有企业的职工福利交由合资企业负担,而外籍人员开销又极大,沪、穗等地一名外籍员工每年薪金和日常花费至少15万美元。有的外方还将其母公司应支付的费用强行摊派在合资企业头上。
此外,有的三资企业匆匆上马,先天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而资金却迟迟不到位,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使企业生产经营一误再误,最终走向亏损。
“洋月亮”也是月亮
三资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它的盈与亏,关系到整个利用外资的进程。总的来看,“三资”的亏损现象虽然存在,但并不如有人所估计得那般厉害,有些也正在改变中,对此,我们理当有冷静全面的认识和估价。据近日报载,上海已投产开工的4000多家三资企业盈利面达80%,成绩颇不俗。
实际上,三资企业亏损的原因十分复杂,在引资过程中交点“学费”恐也难免。尽管多数外商是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来华投资,但也有人利用中方急于引资而又缺乏从事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大做手脚,从中牟取暴利。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正视现实:“洋月亮”也是月亮,在提供优惠的同时,亦要敢于从各方面补“缺”,唯此,合作双方才可能共同发展,企业才可能长盛不衰。
据了解,避税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跨国公司尤其突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与“合理”性,通过“虚亏实盈”等方式,达到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而低价高报、利润转移之类均属常见的商业竞争手段。那么,如何做到既充分利用外资,又能保证国家和企业获得应有的利益呢?
专家指出,一方面须健全相应的涉外政策、税法,使其无隙可钻,一方面是提高中方自身的素质,大量收集证据资料,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如商品购销价格)和有关客户情况(如资信调查、资产评估),并与驻外机构或同我方有业务往来的会计师公司等建构起情报、信息网络,以便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特别是对外方作股投入的实物,应事先请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权威机构评鉴,不要盲目被外商牵着鼻子走。
三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应渐趋规范,要着眼于项目的慎重选择,尽量避免失误,对于产品无市场、设备不对路的项目不予批准、引进。至于合资条件尚未成熟的企业,则不必操之过急。实事求是地确定管理人员费用标准,建立监督机制,并培养出一批中方外销业务和财会人才。经营中严格执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决不能让企业“亏了白亏”。
当然,改变部分三资企业的亏损面貌,还需多方协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