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逸出荧屏的辉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0
第11版(文化)
专栏:东方台报道部小记

  逸出荧屏的辉煌
婕妮
最近,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新闻以其频频出现于中央台(几乎每夜)而使其知名度走出新闻圈、走向全国。其实,一年多前,东方电视台开播之初,由两位未满30岁的正副主任和多数比他们更年轻的男孩女孩组成的“东视”报道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开播当天,6点30分,参加开播晚会的贵宾们观看正在直播的“东视新闻”,没等播完,已是满厅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新闻!”以后的400多天里,他们以每天三档新闻、两档体育专辑、一档经济信息等与竞争对手争辉,而对手的人力,是他们的4倍。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创了港台新闻专线,又推出了中国大陆首档财经新闻,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举措,令同行们叹奇。而这背后的经验,则被他们归纳为平平淡淡一句话:人尽其才!
“专业不对口”、“职务错位”、“角色反串”这些字眼,在“东视”报道部,全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褒义词。被同事们戏称为“吴工”的吴朝阳,“错位”得有点不着边际了。他原是南京大学“声学”硕士,调入“东视”后,因他英文程度较高,中文也有一定的根底,部领导便任他为国际新闻编辑,而他之所以被称“吴工”,则是因他精通电脑,开台之前,报道部需要设计一套专用的计算机管理软件,便由他同电脑工程师协调设计,以后,这些电脑系统便由他负责管理。即便如此,主任还在说,他这么热爱艺术,分派他做文艺记者一定也是出色的。
今年4月起,每个星期天的晚上,坐在“东视新闻”直播间向观众们颔首微笑的那位节目主持人使人略感陌生,他的语音、语调、语速以及表情,让人感觉他并非播音员科班出身,却自有一番自然大方从容不迫的风度。他就是“东视”报道部的骨干记者、搞现场报道的一把好手姜澜。姜澜不负众望,用自己的语言如同领航员一般将观众带入一个个新闻现场,而不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了。他第一次上场,突然发现置放在播音员面前的提示器坏了,这意味着他不能直视观众,根据提示念那些口播部分的稿件,好在这些内容他早已烂熟于心了,直播开始,他就脱离开讲稿将新闻事件娓娓道来,竟然一个“螺丝”也没吃,令在场的制作人员啧啧称奇。
1994年3月14日,北京正值“两会”。京西宾馆内一大帮记者在长长的走廊上你追我赶,跑在最前面的,便是“东视”的新闻播音员燕南,她同上海的文字记者们正在“追踪”前来上海团参加会议的邓楠,她庆幸自己曾获北京市少年长跑季军的身体素质足以将同行们甩在了后面,终于第一个找到邓楠,经提问,得到了观众们最为关心的答复。燕南曾自言是个需要新的东西点燃兴奋点的人,派她采访重大新闻确实成了一个燃点。她父母家在北京,可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形被同行写入了“两会”花絮中。
在上海的体育迷中,唐蒙已经有了固定的一批发烧友,他的体育比赛现场解说总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让人听得十分过瘾。他倒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生,可他学的是摄像专业。因他酷爱体育,对此又有较深的钻研,加上他良好的语感、别具特色的嗓音,在报道部下属体育部里除了日常的采编工作,又成了专职的体育播音员,连上海的体育记者都赞叹他的解说颇具深度。同事们开玩笑说,他“背叛”了自己的专业。
埋藏于地底下的燃料,有时只是需要“嚓”地划一下火,就释放出了辉煌。要得不多,需要付出的也不是太多,不过是一个“不拘一格”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