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重忆旧梦缀新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0
第11版(文化)
专栏:北京前门遐想录

  重忆旧梦缀新天
徐城北
昨天——天子脚下的平民乐园
1949年,对北京前门商业区来说,应是一个难忘的年份。
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入城式,古老的都城万人空巷,刚刚获得新生的市民,拥挤在狭窄的前门大街两侧,欢迎自南向北行进的解放军战士。稍后,梅兰芳从上海乘火车抵达北京,梨园名伶进入前门火车站迎接。穿着白色西服的梅出站时,被附近的人们发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箭楼以南顿时水泄不通。
然而,就是这两度的人文景观,构成了前门地区最后的辉煌。在前门的记忆里,大街曾经是何等宽阔、威风——仰对青天,街心高耸起一条黄土铺成的大路,上面走马过车。这条土路两侧有“沟”,行人就在“沟”里走路,做买卖的摊棚也搭设在“沟”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后来,前门大街上的土路铲平了,原来搭设摊棚的地方,也出现了“违章建筑”——最初东西各是一溜临街的铺面房,慢慢地,铺面房变成了前店后厂。于是前门大街陡然窄仄起来,东侧铺面房的背后增添了肉市(街),西侧则多了珠宝市街。
再往后,前门的商业兴盛起来,各种买卖在此竞争,商店、饭馆、澡塘、戏园子、药铺、钱庄、旅馆、当铺比邻而居。大栅栏成为综合性的“第一大街”,各类买卖的“头一份”都力图在大栅栏中安营扎寨。
再再往后,一些享名遐迩的老字号出现了——全聚德、同仁堂、都一处、内联升、瑞蚨祥、正明斋、马聚源、天福号、祥聚公,等等等等,大街两侧琳琅满目,街心增添了有轨电车,因为铃铛总是“铛铛”地响,老百姓便呼之为“铛铛车”……
时人把北京的繁华地区归纳为这么几处:“东单、西四、鼓楼、前”。这里的“前”就是前门,把前门摆在整个繁华系列的最后,是采取京剧的习惯:大轴,总是最后才上场的。
从大的城市格局看北京,两个城圈护卫着内、外两城。内城的中央是紫禁城,它实际是“内中之内”,昔人也称之为“大内”。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东城、西城紧挨着,也沾了不少光。东城权贵多,西城文化人多,重要机构也大多设在东西城。就连昔日淘出的粪便,东西城的价儿也高于崇文、宣武。相比之下,外城属于贩夫走卒的居住之所,进入视野的一切,都显得荒凉、简陋。越往南,入眼的房屋、道路和人物,也越来越难以入眼。
在这种大格局的规定之下,前门的地位就很特殊。历史缓慢而又严厉地为前门商业区积淀出一个形象——它匍匐在箭楼脚下,它不能直接仰望正阳门,因为正阳门属于内城。正阳门是它的一道威严的屏障,阻隔它不要去“攀扯”天安门和紫禁城,警告它不要有“非分之想”。它只能属于外城,只能以质朴的胸膛,容纳了外城草芥之民在此做短暂的欢娱,并使长期的劳累和屈辱稍获麻痹。
今天——整体无风格的驳杂拥挤
自从1949年那两度人文景观之后,前门和前门人的“好时候”渐渐去也。
首先,是北京的那种封闭式的大格局,被城市建筑的幡然改型一点点“蚕食”。
古城墙拆除,那种内外对峙性的区别淡漠了。天安门广场的形成,以及东西长安街的打通使进入北京的“渠道”变纵为横,人们可以乘坐汽车从东西两路进入北京。对比之下,自永定门由南向北,依照中轴线逐渐“膜拜”着趋近的方式不吃香了。共产党不提倡那种“坐北朝南、君临天下”的传统格局,连它的中枢机关也设在中南海,没有放在中轴线上的任何位置。解放军三总部放在了西长安街的延伸线上,整个北京的中心向西倾斜。前门火车站的拆除,北京新火车站的建立,使得北京的重心又向东“摇动”。大工业多在朝阳区,空气污染;文化区在海淀,绿树成荫。市区之内,商业区形成了新的鼎足三分——王府井、西单和前门的对峙。前门的低矮和拥挤,层次显得低了,有些被动。
当人们从“文革”中苏醒之后,才发现神州大地被毁得不堪入目。前门也是同样,幸存下来的匾额被寻找出来,拂拭去上面的尘土和污垢,重新张扬着见了天日,重新大摇大摆着悬挂出来。
站在前门的今天看昨天,真是百感交集。混乱杂驳,“整体无风格”。大与小,新与旧,土与洋,革新与保守,都生硬拥挤着,成为谁也管不了谁的“恶邻居”。鲜鱼口已然败落,鞋帽大街成了历史陈迹,至于100多年以前倾斜着穿越鲜鱼口的小河,更是早已填塞。廊房二条的玉器大街和西湖营的刺绣大街,早已面目全非。大栅栏依然繁华,可惜“繁华无秩序”,许多老字号一再搬迁,特色已失,名不副实。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们拥戴景仰的现代化究竟是指什么?难道仅仅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大楼?仅仅是电脑、传真系统和对外开发区?不,不仅仅是这些。现代化可以分别表现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但首先必须集中渗透进人的头脑并维系始终。这头脑中的现代化思想,又必须是新与旧、纵与横、单一与综合、层次与领域、狂飙突进与水磨功夫等对立统一的集合体,是对于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结性融会。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前门人”这一命题的探查,就会有助于如何促进前门现代化的思考。
明天——前门能否被“激活”?
我忽然想象起来,能否恢复“前门区”的行政区划呢?做这样的想象,也并非异想天开,因为清代典籍中就有记载——北京的内、外城各分五城,其中“外城(的)中城”就是今天的前门区。解放之初,也曾建立过前门区(1952年7月起,1958年6月止),北依前三门的城墙,南到东西珠市口以北,东到崇文门西大街,西到宣武门东大街。
必须强调,今天提此倡议,并非打算恢复历史某一阶段上的旧前门,而是以开放的眼光先行环顾世界和中国的大需求,再依据前门这一块土地的特殊情况,准备把它建设成一个最能体现古都风格的商业文化区、民俗活动区和观光旅游区。为了未来的现代社会,我们要着意去再现古色斑斓,这是维系现代人身心健康的一件千秋大业。
从地貌上看,希望未来的前门逐渐形成古代都城“坊”的样式,纵横区划,各有职能。原来的居民将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撤出,原来的房屋也将分期改建,各式各样的“坊”星罗棋布,同时更有各式各样的“居民”来此“上班”,一方面带着强烈的“表演欲望”,同时也从中外游客处取得“小费”。其中可以对比着恢复昔日北京与前门成对照的各色民俗景点,诸如天桥、厂甸、白塔寺、隆福寺等,也可以对比再现其他都市的前门对照物,如天津“三不管”、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
这样的建筑构想,势必能提高北京的文化品格,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前门区”会成为世界人心目中的“中国古近代都城迪斯尼”。它的职能将大于“中国”、“古近代”、“都城”、“迪斯尼”四者的简单相加。其意义是:让市民和国人不忘过去,以其充实、升华今天的“自我”;让准备反映旧时北京(平)的各种造型艺术,具有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外景基地;让北京有了一个可供国人和外宾“驰骋”着参观的旅游点;让北京有了一个北南对峙的新格局——北是故宫,南是前门;北是政权,南是民间;北是尊严,南是激活;北是沉寂,南是欢乐。两相对照并撞击着,就构成和凸现了北京的全部历史。(附图片)
前门新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