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豪气文章红旗谱乡情书画白洋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0
第12版(副刊)
专栏:名人风雅

  豪气文章红旗谱
乡情书画白洋淀
刘梦岚
“平地一声雷”,这是长篇小说《红旗谱》开篇的第一句话。《红旗谱》的问世,亦如“平地一声雷”,震动了50年代的中国大地。到目前,这部书已再版4次,印刷19次,发行500万册,被译成俄、英、日等7种文字,还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评剧。现在中年以上的人,谁不知道“朱老忠”?
如今,《红旗谱》的作者梁斌已经80高龄,从193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算起,他在文学园地里已辛勤耕耘了60年。前不久,天津文艺界为庆祝他80华诞暨文学活动60年,举行了“梁斌文学活动60年研讨会”。
开幕式那天,梁斌坐在主席台上,红光满面,目光炯炯,一如当年我见到的那么朴实、善良,仿佛身上还带着冀中平原的乡土气。致答谢辞时,他异常激动,竟一口气用了四个“我不能忘记”的排比句来表达他对先辈作家和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最后又用了三个排比句:“我们吃过多少他们的小米,坐过多少他们的渔船,睡过多少他们的热炕头!没有他们,肯定没有我这个梁斌!”没有讲稿,冲出口的尽是肺腑之言!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梁斌的夫人和会议组织人却捏着一把汗:这老头,前几天因血压高、心脏不好住进了医院,今天是医生特准出来开会的,怎么一激动,把病也忘了?嗓门儿居然那么大,底气还那么足!
是的,梁斌从未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从泥土中诞生,在硝烟中成长。他13岁加入“少共”,搞过学运、农运、军运,打过游击,坐过监狱,搞过土改……抗战时期,夜走千里堤、爬苇塘、宿麦洼,这些火热的战斗生活他怎能忘记?乡亲们不惜身家性命保护他的情景他怎能忘记?他始终在以一颗火热的心、一支战斗的笔描述着家乡父老乡亲们那惊心动魄、壮丽多彩的革命斗争业绩。继《红旗谱》之后,他又创作了《播火记》、《烽烟图》、《翻身纪事》等长篇小说。新时期以来,他热情关注着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思乡爱乡之情更切。听说家乡一带开了几个毛纺厂,又出现了一个皮毛市场,他十分高兴。80年代以后,他又出版了《春潮集》、《笔耕余录》、《一个小说家的自述》、《集外集》等作品集。这些作品,或折射出半个多世纪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革,或表现出老作家对改革开放后农村新变化的欣喜和激动。
近两年,由于身体不好,梁斌很少再写作,大部分时间用来写字画画。他少时即酷爱书画,小学时的画在家乡河北蠡县学界都出了名。几十年间,工作之余,他常临摹碑帖书画,又曾七至白洋淀,观看荷花,捕捉意境。他认为画画与写文章一样,既要有技巧,又要有生活。他说,画自己熟悉的家乡景物就容易。他十分赞赏齐白石的话:“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他的画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凝重厚朴,充满激情和希望。
80年代以来,梁斌已举办过4次画展。1990年与本家兄弟、著名画家黄胄在北京举行的“二梁兄弟画展”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豪气文章红旗谱,乡情书画白洋淀”,研讨会的大厅里贴的这副大对联,不正是对梁斌60年文学生涯的高度概括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