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山东最穷的阳信县不向教师打“白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山东最穷的阳信县不向教师打“白条”
本报讯(记者贾建舟)报道:“再难不能难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再穷不能穷教师。”山东省阳信县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资发放制度,做到了连续10年从未向教师打“白条”。
地处鲁西北平原的阳信县,是山东省人均吃财政补贴最多、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贫困县。10年来,在每年财政预算中,总是优先留足教育经费,并保持稳定增长;在农民提留中,总是优先保证教育附加费足额征收,专户储存;在经费拨款中,总是优先拨付教师工资,不留缺口。以1992年和1993年为例,全县用于教育的经费开支,分别占财政收入的56%和59%,从而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发放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的增长。
阳信县通过对学校布局合理调整和对教师职称定编定岗,在教育经费总额包干的前提下实行了“减人不减资”的政策。农村中小学采取合班并校、穿插就读的办法,共减少学校184处,扩大了学校规模;城镇学校通过调整设学结构,减少了重复办学、分散办学的浪费现象。
与此同时,阳信县对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实行人民代表审议表决制度,强化了有效的检查监督。每年,县、乡两级人代会都把教育工作列为主要内容进行审议,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教育附加费的征收、管理、使用以及教师工资的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杜绝挤占、挪用、借支教育经费等现象的发生,有效地保证了全县教师工资及时足额的发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