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国际提琴制作大师的“创业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1
第8版(副刊)
专栏:艺坛人物

  国际提琴制作大师的“创业梦”
刘茜
5年前,小提琴诞生地——意大利克雷蒙那市。年迈的市长与300多位市民一起,为一个中国留学生举办了隆重的欢送音乐会,这位曾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13次获奖、克雷蒙那国际提琴制作学校里的第一名中国学生,名字叫郑荃。
郑荃超群的制琴技艺,载着中国的美名传到了世界。然而,作为音乐的边缘学科,提琴制作在中国却是一片空白,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仅有一个人会制琴,尴尬中的郑荃更多的是焦虑。“必须尽快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制琴群体,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郑荃带着这样的抱负,义无返顾地回到祖国。
八面吹来的改革春风,使这位海外学子更加壮怀激烈。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条件和环境虽远比不上克雷蒙那国际提琴制作学校,但在领导和师长们的支持下,郑荃很快设立了中国唯一的提琴制作系和提琴制作研究所。对于郑荃来说,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艺术精华和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与科研,也许并非太难。但将自己多年养成的敬业精神传授给同学们,则不是件易事。然而,“人生难得是精神。”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农村插队的艰苦环境下学会了制琴;才能十多年如一日,不断开创提琴制作的新天地;才能抵御金钱的诱惑,在国外苦学不辍……如今,郑荃还要靠着这股精神,去创建明天,去塑造未来。
5年过去了,郑荃终于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提琴制作专业的本科生。从音乐理论到艺术修养,从科技手段到实际操作,郑荃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经验倾囊相传。5年的耳濡目染,5年的循循善诱,同学们从郑荃身上学到了宝贵的知识,也读懂了人生的内涵。当一本本红色毕业证书送到每位同学的手中时,郑荃又一次领略了丰收的喜悦。
提琴制作研究所里,由此增添了新生力量。以现代化手段探索提琴制作中的科学规律的研究课题,具备了全面展开的条件。为攻破提琴木材品质老化这一世界难题,郑荃带着弟子们几上大凉山小兴安岭,踏遍长白山、贵州森林,经过反复的理化性能对比,他们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解决难题的线索在他们的手中不断延伸……
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使郑荃越发感到资金的重要。这位从来没有手心向上习惯的创业者,多方努力,几经运筹,又建起了实验工厂。不久,厂里的优质产品便吸引了客户,提琴制作的教学与科研也找到了理想的实践场所。这里生产的提琴零配件很快远销世界,不少国际提琴家和制作商慕名到这里订货、配货。意大利还与工厂建立起来料加工业务,日本也提出在这里开办合作公司。几年来,郑荃和他的同事们在实验工厂创下的利润已不是个小数目。
“钱赚多了,事情也要干得多。”干练中带着学者风度的郑荃,对他的事业有不尽的热情:设立基金会、培养硕士生、开办提琴制作中等教育……他的目标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
回国5余年,郑荃以平均每年获3块国际奖牌的成绩,保持着与世界的联系。1993年,“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正式吸收他为会员。这个仅有不到百名西方人和一名日本人的世界最高组织,首次接纳了一位年青的中国人,连克雷蒙那国际提琴制作学校的校长都为有郑荃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荣幸。然而,郑荃却非常清醒:“这如同爬山,爬到一个高度,便失去了一个目标,而人所追求的目标是无止境的。”
由此说来,成功者也许很沉重。但郑荃的世界里更多的则是快慰,因为有一个做不完的“创业梦”永远属于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