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战旗”飘飘——记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1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术长廓

  “战旗”飘飘
——记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
木言
“情暖边关战士,艺撒风雪高原”,从战火中走过来的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被战士称为真正是军人自己的文艺团体。他们在和平时期仍然保持着革命光荣传统,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动人的故事。
守边部队大多驻扎在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地区。1985年战旗歌舞团到西沙慰问海军,一路骄阳加上连日兼程,著名女歌唱家雍西身体严重虚弱,船到港时是被人抬着下去的,可她坚持演出。歌唱家吴企善,几次去云南边防,没有一个点没有去过,四次立功。谐剧演员邓涛从1985年到现在,先后16次到云南演出辅导。
文艺团体少有登上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但是“战旗”却多次在这“世界屋脊”上高高飘扬。1973年,他们赴藏演出,一去五个多月,趟冰河,翻雪峰,各个点都走,各个山头都爬。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庆典,两个分队分赴林芝和日喀则地区,慰问边防部队和查果拉、则里拉等边防哨所官兵。从十多人的兵站到上千人的军营,半个月内行程5000余公里,演出50余场,有时候一天三场。高山反应厉害,吃不下,睡不好,又整天奔波,不少演员演出前躺在舞台侧就睡着了,有些演员边吸氧边演出。舞蹈队负荷重,全场20个节目中,舞蹈和伴舞就有17个,有一部分演员前后要换9次服装。舞蹈演员张建平晕倒三次,经抢救醒后又冲上舞台,许多演员在大幕关上后,才无力地倒在台上,在场的医务人员都被感动得流下热泪。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乃堆,连部的演出刚完,才听说山顶还有几个执勤战士,演员们二话没说,扛着演出物资,爬到山顶哨所专门为这几个“特别观众”载歌载舞。演员们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军队文艺工作者的根在基层,我们的大舞台在军营和战士中间,我们辛苦是短暂的,战士们的辛苦是长期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更多更好的节目奉献给他们。”
战旗歌舞团40多年来,创作、首演了许多优秀的歌舞作品,《老山兰》、《北京有个金太阳》等脍炙人口,由雍西首唱的《北京的金山上》至今仍唱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1991年5月,正当古城拉萨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升腾起灿烂的礼花时,一台气势恢宏绚丽多彩的大型歌舞《西藏之光》在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拉萨剧院首演,顷刻间便轰动了西藏,万人空巷,争相观看,一时传为佳话。
这是战旗歌舞团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出的一台具有史诗性质的大型音乐舞蹈作品,她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汉藏结亲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以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为时代经线,以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真挚纯朴情感的歌舞为艺术纬线,将西藏漫长曲折、复杂纷繁的历史作了艺术的概括,在有限的时空内营造出令人无限遐想的艺术氛围。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舞蹈,将“热巴”的奔放、“弦子”的飘逸、“踢踏”的欢快、“锅庄”的舒展糅进现代意识中。音乐则荟萃了藏族民歌优美动人的旋律。三个月时间内推出这样一台精美的大型作品,创作的艰辛可想而知,更难得的是创作中精益求精的意识。
词作家杨笑影承担全部歌词和朗诵词的写作,他调动了创作和生活的底蕴,反复斟酌;音乐、舞蹈、舞美人员精心推敲每段歌舞、每场舞美的风格、色彩,突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雄健的军人气质……
《西藏之光》从一开始创作,便得到成都军区党委和政治部领导的大力扶植。1992年8月,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之际,《西藏之光》作为全军第六届文艺汇演的优秀剧目进京演出,受到热烈的赞扬与广泛的好评。歌舞团又特意为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国家体委和32个国家驻华武官作了专场演出,被誉为“雪山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