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阅读
  • 0回复

三十二年孺子牛——记河北固安县光荣院院长韩淑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2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十二年孺子牛
——记河北固安县光荣院院长韩淑珍
本报记者翟启运
“你的情最纯,你的爱最深,你的心最美,你的话最亲……你献出了青春献终身,献出了祖国一片艳阳春。”
《默默地奉献》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是著名歌唱家董文华1990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心连心”春节联欢会上,为一位普通的妇女谱写和演唱的。动情的歌词,嘹亮的歌声,传向祖国大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位妇女叫韩淑珍,是河北省固安县光荣院的院长。她在光荣院工作整整32年,为了照顾那些革命老人,献出了青春,用自己全部的情和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她本可以轻松愉快地生活,然而她选择了一条崎岖艰难的路
青年时代,谁不憧憬美好的未来?谁不希冀有个美满温馨的家?
韩淑珍本来有着美好的未来,有个美满幸福的家。丈夫是1945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二子一女活泼可爱,娇惯绕膝,加上年迈的母亲共同生活,一家六口享受着天伦之乐。她工作在汽车站,担任售票员,称心的工作,温暖的家庭,使她感到生活是那样的美好,那样富有诱惑力。
然而,平静的生活像湖水中投入一块石子,激起了涟漪。1962年盛夏,上级领导用探询的口吻对她说:“小韩同志,你对工作积极热情,我们想调你到光荣院工作,你看怎么样?”这突如其来的谈话,使平时说话直爽的韩淑珍不知如何应答。领导接着又说:“去光荣院,比你现在的工作要累一些。我们物色了不少人,觉得你去最合适。你先考虑一下,想好了再告诉我们。”
韩淑珍清楚,光荣院收养的大部分是无儿无女的老人,他们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样样都得伺候,工作难度是不难想象的。晚上,韩淑珍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她看着身边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只有10岁,正需要妈妈的照护,爱人一天到晚忙工作,家务事都得靠自己料理,到光荣院,苦点累点不怕,孩子谁照料,家务活谁去做?但她又想到那些生活在光荣院的孤老烈属、伤残军人们,他们也曾有爱人、孩子,有自己温暖的家。但为了革命事业,有的牺牲了丈夫,有的献出了爱子,有的光荣负伤……政府成立光荣院,体现了党的关怀,照顾他们安度晚年,也是我们这一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啊!
丈夫理解妻子。他是从炮火中滚爬出来的,亲眼目睹过战友牺牲的情景。他向妻子讲述战斗的经历,讲述那些失去丈夫、孩子亲人们的伤痛,劝说她:“淑珍,你放心地去吧,家里由我照顾。”
领导的信任,丈夫的支持,坚定了淑珍的信心。她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辞别了称心的工作,来到光荣院,踏上了一条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路。
那年,她刚好28岁,正是宝贵的年华。
她不是亲生女儿,但在老人们的眼里,她比亲生女儿还亲
在光荣院,韩淑珍一干就是32年。32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生旅途上却是那样的漫长。满头青丝染满了白霜,强壮的体魄弄得了病魔缠身,她为了老人们,吃过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谁也说不清。
她来的时候,院里共收养烈属、伤残军人18名,当时工作人员只有3个,韩淑珍又是唯一的女性。她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日间下厨安排一日三餐,夜间缝补浆洗。爱干净的老人,韩淑珍为他们擦背洗脚。爱利索的老人,淑珍给他们刮脸梳头。老人拉不出大便,她用手掏,老人病了,她倒水喂药,擦屎倒尿,搬来铺盖睡在床头……
人到晚年,脾气有时会变得令人难以捉摸。88岁的张素花,身体多病,说话口齿不清,一天晚饭时,她什么都不想吃,自己又说不清楚想吃什么,急得她直揪自己的头发。淑珍闻讯来到床头,拉着大妈的手说:“大妈,您别着急,头发揪着痛,要揪,你就揪我的吧!”等老人的心情好转后,淑珍顺着她的手势猜测着,馅饼、包子、摊鸡蛋……一口气数了十几样,老人只是一个劲的摇头。最后,还是被淑珍猜出来了,去年院里吃过一顿马齿苋饺子,张大妈吃的最多。
“大妈,我猜出来了,您是想吃马齿苋饺子!”
老人乐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老人乐了,这可把淑珍难住了,马齿苋夏秋季节遍地皆是,可现在是寒冬腊月,到哪去找啊。当看着老人那双乞求的眼光,她的眼睛湿润了。“大妈,您等着,我去给您找!”
淑珍推着自行车,顶着越刮越烈的西北风,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她一个村一个村串,一个门一个门的敲,一连走了6个村庄,终于在一户农民家里找来了晒干的马齿苋。当热气腾腾的马齿苋饺子端到大妈跟前时,老人的脸上挂满了泪花。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淑珍伺候瘫痪在床的老人张素珍整整8个春秋。
1974年,80多岁的张素珍下半身瘫痪,得了半身不遂。这对老人的打击太大了,淑珍深深理解老人的心。她每天给老人端屎倒尿,送药喂饭,晚上怕老人孤独,就搬到老人的房间,和老人同睡一床。老人大小便失禁,臀部和两条腿上的肉开始一块块地溃烂,打针吃药都不顶事。淑珍每天傍晚和半夜为老人擦洗两次。医院领导多次告诫淑珍:不能用手洗,如果传染上了可了不得。并给她拿来手套、口罩和镊子。淑珍感到戴手套擦洗麻烦,担心同老人感情生疏,仍坚持用手擦洗。老人听说后,说什么也不让她给洗了,淑珍说:“我要是您的亲闺女,您还会拦我吗?”一席话说得大妈张口结舌,她拉着淑珍的手失声痛哭:“淑珍,你虽然不是我的亲闺女,但比亲闺女还亲啊!”
8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啊!淑珍除了外出开会办事,她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老人的身旁,直到89岁的老人咽气时,她还拉着淑珍的手不放。知情的人知道,在淑珍精心伺候老人的8年中,她的母亲同样瘫痪在床,同样需要人照顾啊。
如今,淑珍的手和胳膊上长了很多小红点,每年春天,就会感到周身刺痒,坐卧不安,这是她给张大妈擦洗身体时传染上的。
“对得起死去的先烈,无愧于活着的老人。”这是韩淑珍的信念,她为了照顾好光荣院的老人,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82岁的胡德良拉不出大便,难受得直叫喊,淑珍就用手为他掏大便。双目失明的王菊大娘,肉不吃,蛋不尝,只认窝窝头,淑珍为了给她增加营养,窝窝头里掺白面,哄着她吃。91岁的张桂莲大妈患淋巴结核,淑珍亲自给老人打针、换药、挤脓。刘玉华大妈得了肝炎,后期腹水,被大医院判了死刑,淑珍不顾天气炎热,翻山越岭,往返五六百里,找来了秘方,使这位老人延长了两年寿命……
固安县光荣院自建院以来共收养了103位老人,经淑珍亲手伺候去世的有69位,他们中间虽然有不少长期卧病在床,但没有一个生褥疮的,没有一人是因照顾不周死亡的。这69位老人的平均寿命79.8岁。
她不是生身母亲,但在孤儿们的心田,她胜似自己的亲娘
在光荣院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有年迈多病的孤寡老人,也收养过无依无靠的烈士孤儿。他们靠光荣院长大,在韩淑珍的抚爱下成长,衣服脏了,她给洗,袜子破了,她给缝,头发乱了,她给梳,遇到头痛脑热,她守候在床前,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入微,在朝夕相伴中结成了母子情深。
马连生到光荣院时只有10多岁,正是淘气的时候,经常爬墙上树,玩耍打架,事事处处都让淑珍操心。他放学回来晚点,淑珍就像丢了魂似的担惊受怕,直到找回来才放心。记得那年冬天,连生的棉袄破了,淑珍安排他睡下后,连夜为他缝补,一直补到半夜两点多钟。如今,连生已是四十七八的人了,成了国家干部,但他总是难忘韩淑珍的抚育之恩,逢年过节,总是拎着东西看望韩淑珍。去年,淑珍病倒在光荣院,连生亲自把她送到医院,挂号、看病、守在床前。有人让叫淑珍的儿子,连生说什么也不让叫,他说:“出了事,由我顶着。我就是他的亲生儿子!”
继红来光荣院时只有7岁,是随着80多岁的奶奶来的。她年龄小,生活难以料理,淑珍帮她梳头扎辫,教她刷牙洗脸,不管什么事都包在自己身上。奶奶认为女孩子上学没有用,不让孩子上学。淑珍说没有文化不行,她为继红做了个书包,亲自把继红送到了学校。继红长大成人,淑珍又帮她联系工作,介绍对象。继红的爱人在部队,结婚时,淑珍自己出钱为她做了两床铺盖,又陪着她到部队,作为娘家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继红始终难以忘怀的是,当时淑珍的母亲瘫痪在床,正是生命垂危的时候。
继红谈到这些时,双眼湿润了,她动情地说:“我虽然平时称韩淑珍叫大婶,可在我的心里,她就是我的亲妈!每逢过年过节,我都是带着爱人和孩子,到大婶家走娘家。”
按规定,孤儿抚养到18岁。可是韩淑珍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远远超过了这个界限,就连他们的下一代,也使淑珍操尽了心。烈士的孤儿邢志婚后两口子闹矛盾,想离婚,双方“官司”打到光荣院,找淑珍调解做工作。去年他因公身亡,淑珍跑前跑后给料理。17岁的儿子要求接班,跑来找韩奶奶,要她到县政府找领导安排工作。孤儿高天祥的女儿出嫁,需老人陪送,天祥喊孩子:“去,叫你韩奶奶!”
她是一个合格的院长,但对家庭来说,她没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你家孩子没有奶奶呀?”
一位做了6年的邻居,在同韩淑珍的儿媳侯永珍闲聊时问。侯永珍还没有回答,可她的儿子彦武不干了,歪着脖子大声嚷:“我有奶奶,我奶奶是光荣院的院长!”邻居笑了笑:“怎么没见过面呀?”小彦武没词了。
难怪。淑珍的家从公社搬到县城后,她一年难得回家几次,即使偶尔回来一次,也是来去匆匆,哪有时间同邻居打交道。
谁不想有个家?谁不渴望家庭美满幸福?然而,韩淑珍不分节假日、不分昼夜地在光荣院忙碌,她没有时间回家,也没有精力顾家啊!除夕过年,家家都希望合家团聚,可韩淑珍在光荣院32年,没有在家过一个除夕。每逢大年初一,家里的餐桌上总是为她摆放着一双筷子一只碗,32年空放了32回。
1976年春节,县民政局长赶到光荣院,特意替她值班,按当地习惯让她跟新结婚的儿媳过个年。年三十回到家,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儿媳看出她有心事,便过来询问,韩淑珍说:“孩子,咱是个十全十美的家,过年少我一人,你们不会想别的,可光荣院的老人在这个时候看不到我,心里难受啊!”于是,她帮媳妇拌好一盆饺子馅,又连夜赶回了光荣院。
人们说,隔辈的儿孙心头肉,奶奶姥姥疼不够。第一个孙子出生时难产,淑珍闻讯赶到医院,在病房焦急地守候了两昼夜,当医生告诉她母子平安无事的时候,她才想起明天是端午节,还没有给光荣院的老人包粽子。她安慰了儿媳,亲了亲孙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匆匆回到老人们的身边。
对于光荣院的老人,韩淑珍是亲闺女,但对自己的母亲,却没能尽到孝心。她的母亲守寡,一直同她一起生活,三个孩子都是由姥姥亲自带大的。不幸的是,老母在古稀之年得了半身不遂。淑珍是多么想守在老人身旁伺候她啊!但是,她却不能,因为当时光荣院有6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两位与母亲得的同样的病,他们没儿没女更需要温暖,更需要照顾。自己作为院长,哪能撇下他们不管啊。她把母亲交给家人照管,拜托邻居照料,忙里抽闲回去看两眼,有时给母亲洗洗衣服,梳梳头,又回到光荣院伺候起生病的老人。
哪个孩子不是娘的心头肉,哪个母亲不疼子。然而,韩淑珍却难得抽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且不说为他们洗衣做饭,就连为他们做件衣服都抽不出空来。光荣院那台缝纫机,是韩淑珍花自己几年的积蓄购买的,有人算过一笔帐,仅为老人们缝被褥一项,从她手中走过的针线长达1100多公里。可她自从到了光荣院,没有给孩子们缝过一针,穿过一线。她唯一的女儿出嫁,因为照顾病人,没顾上给女儿做一件衣服,准备一床被褥。她大儿子参军时,没有衣服穿,他是穿着母亲的一件蓝布衫去换军装的。
数十载超负荷的劳累,韩淑珍的身体再也顶不住了,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等多种病魔缠身。去年,她病倒三次,住院三回。
32年大道走成河,32载媳妇熬成婆。如今,淑珍年届六旬,已是应该受到照顾的人了。她儿女双全,子孙满堂,按说应该退休,过几年舒心的日子了。但是,光荣院的老人离不开她,她也舍不得离开老人啊!去年,淑珍病重住院,老人们像揪心一样难受,每天站在门前眼巴巴的盼着淑珍病好回来,他们说,淑珍是为我们累病的,我们心疼啊!淑珍家离光荣院有4里多路,淑珍出院回家休养,能走动的老人们拄着拐杖三天两头到淑珍家看望。他们听说淑珍要退休,纷纷找领导求情:我们离不开淑珍啊!老人们对淑珍说:“我们不要求你再照顾我们,只要你每天在光荣院坐一坐,我们心里就踏实啊!”
面对这些可怜巴巴的老人,韩淑珍能说什么呢?她的病情稍有好转,再三说服丈夫、子女,又回到了光荣院,继续像一头永不停步的牛,默默地为光荣院的老人们操劳着、耕耘着……(附图片)
热情爽朗的韩淑珍。 蒙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