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棉花到底哪里去了?——来自河南的调查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2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道·棉花篇

  棉花到底哪里去了?
——来自河南的调查之一
本报记者李而亮江夏
编者按:棉花问题是当前各方关注的一大热点。它不但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棉纺工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多年来,棉花非多即少,屡上屡下,在它身上交织着长年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河南既是产棉大省,又是用棉大省,各方面的矛盾比较集中。最近,记者选择这个典型地区,从省里到村里,对棉花的生产、收购、加工、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了采访,意在反映一些现状,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文中观点仅供参考。这里发表的是河南调查系列篇第一篇。
疑问
进入1994年,河南上下一片棉花告急声。
河南是产棉大省,也是用棉大省。按照国家分配的纺纱计划和省间调拨计划,加上出口备货及其它用棉,全省最低要收购1100—1200万担棉花,才能大体做到供需平衡。可截至目前,全省1993年度棉花收购量仅为544万担,不到收购任务的一半,比受灾严重的上年度下降了45%,且全省供销部门已基本没有收购进度了。这个收购数量,意味着作为河南省重要经济和财政支柱的棉纺织行业的“口粮”缺口达几个月。
政府焦急,供销部门焦急,纺织企业更焦急。
棉花收购量缺口如此之大,在河南省自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是棉花种少了吗?据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度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为1400万亩,尽管有些地区受了灾,但预计产量仍有1200万担,基本可以达到需求的数量。那么,还有一半数量的棉花哪里去了呢?记者在采访中,从生产、收购到加工的每个环节,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追踪
供销社棉麻公司是国家指定的棉花唯一收购经营单位,我们的追踪从这里开始。省棉麻公司经理徐汝玉介绍说:去年棉花收购开始时比较正常,各地秩序好、进度快。10月底至11月雨雪连绵,影响了收购进度。此后市场突然发生了变化,大小纱厂和个体商贩争相插手收购,价格越抬越高,每公斤皮棉的价格比国家规定的收购价高出了2元至4元,现在已经高出一倍多。高价,使收购后期大量棉花从主渠道外流走。
棉花是一种特殊商品,主要是用来加工棉纺织产品和棉被套。所以不管是从主渠道还是非主渠道走,最终大都应该在纺织企业找到下落。为此,我们追踪到了加工环节。河南省纺织工业厅生产计划处陈俭飞处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纺棉调查报告,根据对26个大中型棉纺企业调查表明:1993年度一期纺棉计划执行率为66.8%、二期计划执行率为37.6%,其中有4家企业至今没有拿到一点计划分配纺棉。
计划内执行不好,计划外又如何呢?我们直接来到企业询问。
郑州国棉三厂这个万人大型企业,没想到在建厂40年大庆即将来到之时,因为原料短缺,已停了两个拳头产品,眼下仓库的存棉难以维持一个月。相邻的郑州国棉五厂今年尽管“动手”早一些,可目前景况并不比三厂好。副厂长曹玲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别看表面机声隆隆,可我们只有半个月的存棉了。现在计划内的没保证,计划外的价格高得吓人。目前即使出高价钱,也难买到棉花。”
采访中,不少同志反映:国家的大厂挨饿,其中重要原因是产棉区地方领导保了自己的小纱厂。但当我们追踪到产棉区纺织企业的时候,看到的情况完全出乎意料。
扶沟县是河南最大的产棉县,县扶荣棉纺厂又是县供销社办的企业,棉花保证自当不成问题。可记者到厂采访时,企业因无棉花今年已是第三次部分停产了。记者在车间看到,的确有一半的棉机在“睡觉”。这个厂凭借棉产区的优势,计划内棉花已经全部落实。但计划棉只占生产需求量的1/4。厂长高厂喜对记者说:“我们是坐在棉花堆上没棉用。今年县里卡得严,年前厂里到农村收了34包花(每包80公斤),被工商局罚了一万元。”
尉氏县第一棉纺厂更是县里的“宝贝疙瘩”,最大的利税大户,去年创利税644万元。当记者来到这个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唯一的县办棉纺厂时,厂长已和主管工业的县长一起到新疆找棉花去了。副厂长王铁柱一肚子牢骚:“弄不清为啥棉花这么紧。我们的生产能力需8000吨棉花,而计划分配只有600吨。厂里自己收了2000吨,就挨了全省通报。现在还差四个半月的原料没着落。”
乡镇的小纱厂又如何呢?我们干脆一竿子插到底,驱车来到尉氏县永兴乡的永兴棉纺织厂。这个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的小纱厂景况更可怜。女厂长朱帅介绍道:“厂子自1987年办起来后就没过一天好日子。去年棉花形势好点,可新花一下来,县棉花指挥部的人就成天坐在门口,不叫收花。现在只能替棉农把拿来的自留棉加工纺些棉线和棉布。”
答案
越往下采访,就越令人纳闷,棉花到底哪里去了?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层层追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探讨,难以得到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从追寻的情况看,如果说大小纱厂插手收购是棉花流失的原因并非实际情况,那另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邻省以高价套购走了。但从各地今年对棉花的管理来看,产棉县对本地的纱厂收购都管得如此严,要放手让大量的棉花走向外省,似乎不大可能。
从棉花的走向难以找到合理的答案,我们就不得不从头追问:棉花的实际产量到底有多少?
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4月中旬在听取一次有关汇报后指出:“现在看来,去年棉花种植面积是不实的。”
去年棉花虚报的水分有多大呢?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李成玉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分析:估计在200万—300万亩间。”这样,就有300万担左右的棉花产量打了折扣。另一方面,从采访的情况看,河南全省的棉花需求量则远大于计划量。
如此看来,搞不清棉花哪里去了,首先“家底”不清是个重要的因素。
正因为棉花、棉纱实际产量两头不实,加之棉花生长后期遭灾、多方插手抢购,使部分棉花外流等多种原因,拉大了棉花需求的缺口。而人们对棉花供求状况又缺乏准确的认识,因此才会对去年底棉花市场的突然变化猝不及防,使一部分本该及早进入主渠道的棉花,流入了“隐形市场”中。
据了解,目前存在于“棉农—个体商贩—用棉企业间”的“隐形市场”,是影响和拉动当前棉花价格继续上涨的主要因素。一些同志设想,要是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把其中的棉花收购上来,可解燃眉之急。问题在于这个市场里,到底还有多少棉花?在扶沟县曹里乡采访时,我们意外碰到牛信村一位走街串户收籽棉的农民,他向我们掏了点实话:现在能收的,主要是少部分暂时不缺钱花的棉农在收购时没卖出的和农民家中的自留棉。扶荣棉纺厂和尉氏县第一棉纺织厂领导也反映,他们这一段发动家在农村的职工下乡全力收棉,但收10天棉花还不够生产1天。
棉花原本就没那么多,这是我们调查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