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造就栋梁才迎接新挑战——广西“玉柴”发展之路(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造就栋梁才迎接新挑战
——广西“玉柴”发展之路(四)
王建明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搞活像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一个大型企业,关键靠什么?
我的回答是:靠人。“玉柴”有8000多名职工,从1985年到1993年,企业年税利增加了380倍,人均创利税增加了110倍,综合指标在同行业中的位置,由过去的173位上升到榜首。“玉柴”的发展证明: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胜利,也是人才战略的胜利。“玉柴”就是始终致力于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能,把人才作为生产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即使财力不足,也要舍得花钱培养人才
早在1984年,“玉柴”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足60名,大专生不足30名;职工几乎清一色的玉林子弟,其中过半数的人没有乘过火车,企业没有拳头产品,生产奄奄一息,企业窘况和人才奇缺已构成恶性循环。此时,我们一班新的企业领导者认为,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抓人才,一是造就人才,培养人才,二是人才也在咫尺间,从企业发现人才。从这两条出发,我们确立了一系列企业思维。虽然财力不足,虽然住房奇缺,虽然厂房破旧,但所有困难都难不住我们培训人才的决心。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委培大专生318人、硕士生13人,委培青年高级技工324人,委培干部大专轮训158人,企业自己组织培训高等技工542人,自培各级管理人员11万小时。每当一批人才走上岗位,企业就增添了一次新鲜血液。从一定程度上说,以上数据就是企业效益增长的大背景和大基础。
坚持首先培养人才,使我们在生产建设中尝到了甜头,领导班子也逐渐形成了一条坚定的信念:即使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穷得见鬼,也要舍得花钱培养人才——这才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面对明天挑战,更要提高职工素质
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十分繁忙,效益越来越好——这无疑是企业的好局面,于是,有人说,现在实在抽不出精力去提高人员的素质。还有人怀疑:还有必要花那份劲去搞培训吗?
其实,局面越好,决策者越要冷静,越要从眼前的繁荣中解脱出来,放眼未来。未来的竞争,是高新技术之争,是先进管理之争,一句话,未来的竞争既是人才之争,又是企业员工的素质之争。因此,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投向国际市场时,我们的思路也就越来越明确:既要面对今天的生产,更要面对明天的挑战——那就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人的素质。
思路明确后,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抓员工素质培训,抓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用新的道德风尚和企业精神规范员工行为。现在的“玉柴”有管乐队,有子弟学校的弦乐队,还有部门分厂的书法绘画艺术展,等等。这些熏陶对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够发生积极影响,“玉柴”人的气质、素质正在同时代一起变化。
把爱才之心变成机制,为每个人提供成才机会
哪一个领导者不渴望人才济济?哪一个决策者不爱护身边的人才?不过,光有爱护还不够,还应该把这种爱才之心变成一种具体可行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制,那就是为每一个岗位的人提供成才的均等机会。我们“玉柴”把这种机制概括成两句话:为每一个岗位的发展提供机会,为每一个层面的攀登创造条件。
“玉柴”是一个拥有数千个不同岗位的重工企业,每一个岗位的操作者,其熟练程度、技艺水平,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声誉。所以,在“玉柴”,“人才”不是仅指专家,而是泛指在一切岗位上有造诣或可能有造诣的“玉柴”建设者。为鼓励各个岗位的人成才,我们建立干部考核制度,能者上,庸者下;我们建立选聘制度,工人,甚至临时合同工,只要有才能,均可以担任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职务;我们建立了培训制度……多年来,“玉柴”出现了自荐的车间主任,出现了由自荐而受聘担任公司经理的青年技术人员,出现了临时工被委培进大学的事,出现了一大批与工程师同等待遇的操作能手、技师和质量大王等。“玉柴”为每个员工提供了在自己的岗位上成才的条件,他们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玉柴”奉献着聪明才智,创造了业绩,也及时得到了认可。
“玉柴”腾飞至今,也仅仅将近10年的时间。我们深信,只要造就大批人才,就一定有实力,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
(作者是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总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