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阅读
  • 0回复

经贸委主任王忠禹披露一个重要信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实际亏损面减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3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贸委主任王忠禹披露一个重要信息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势头良好
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实际亏损面减少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在1994中国北京国际高级经济论坛会议上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势头良好,生产经营状况改善,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实际亏损面减少。
王忠禹介绍说,国有企业处在转换经营机制和实现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部分企业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总的形势是好的。今年1—4月,按可比口径统计,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4.7%,其中4月份比去年同月增长5%,并未出现所传国有企业大面积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根据对16个省市的问卷调查,目前停产和开工不足的企业大体占企业总数的10%,其中停产的占4%左右。通过实地调查,北京地区的这个比例还要小,只占国有企业总数的2%左右。王忠禹指出,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少数企业停产、开工不足和季节间歇是正常的。从全国看,停产和开工不足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分行业看,主要集中于煤炭、纺织等行业;而且大部分是由于历史包袱,早就存在的。
王忠禹指出,导致企业停产和开工不足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大、产品不适销对路,也有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有些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城市改造、搬迁,本来就需要“关、停、并、转”的。
针对有些方面关于今年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的反映,王忠禹说,这是一个误解,从去年7月开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有企业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实行制造成本法,同国际会计制度接轨,把过去从企业利润中支出的一些费用,如长期贷款利息,新增工资、奖金等列入成本,同时为加快技术改造,允许企业提高设备折旧率等,这些规定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长远发展是有利的。虽然由此造成企业帐面利润减少,使一些企业由微利变亏损,潜亏转明亏,但企业的实际效益是增加的。据财政部统计,如调整到去年同期口径,今年1—3月份,企业在成本中多提折旧、固定资产贷款利息、奖金、福利教育经费等项就增加成本支出110亿元,加上帐面实现利润81亿元,比去年同期实现利润增长50%以上。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实际盈利水平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企业的亏损面(包括明亏和潜亏)不是扩大,而是减少了。还要指出,企业亏损面是按企业个数统计的,亏损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数量大,比例高,但其产值和亏损额绝对数并不大。
王忠禹强调,对当前部分企业亏损问题,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措施是可以解决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要靠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狠抓扭亏增盈工作来解决。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落实。
王忠禹指出,为了缓解部分国有企业的困难,促进这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务院对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信贷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对于国有企业有市场、有效益的生产,银行会贷款支持,即使是企业处于亏损,负债欠息,对于那部分能销得出去、贷款收得回来的产品所需流动资金仍给予贷款。但是决不能贷款支持没有销路的积压产品的生产。至于亏损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用,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银行也将给予贷款解决,但是地方政府要给予财政贴息,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对于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将根据《破产法》实行破产,先试点、后推广。
王忠禹说,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对流动资金紧张反映强烈,主要原因是投资规模过大、开工项目过多而资金不落实,占用现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加上企业追求产值,盲目生产,产品产销率大幅度下降,货款不能回收,造成企业相互拖欠。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的扩张,同时坚持对没有市场的产品实行“限产、压库、促销”的方针。国务院已确定由综合部门负责牵头,会同银行等有关部门组织清理企业间的相互拖欠。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将会逐步缓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