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畹町桥,抖开一幅历史画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3
第8版(副刊)
专栏:

  畹町桥,抖开一幅历史画卷
赵海洲
如果你曾徜徉过十里“洋场、车水马龙的上海滩,也许你会瞧不起这块弹丸之地——九千个姓名缀成城市志的畹町市。
如果你曾流连过珠光宝气、摩天大楼的深圳,也许你会嫌弃这市有个粗俗的奶名——大山洼寨子。
如果你曾漫步过宽阔、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也许你会蔑视这座长近盈丈的木板桥,它显得多么寒酸。
朋友,别轻蔑,别嫌弃,别蔑视,它,扎着国家的历史,负着民族的命运,飘着友谊的彩带,有过风光,有过辉煌。
桥北,鲜艳的五星红旗猎猎招展;桥南,缅甸人的木屐杂沓作响。桥上,人流如潮,车流如潮。潮声,碾落碾晨露;潮声,簇拥着西坠的夕阳。
“咯咯!”分不清是中国人家还是缅甸人家的母鸡在下蛋。
“当当!”海关的钟声惊醒了中缅两国人们的清梦。
历史的画卷在这里展开,勾起人们无限的缅怀与遐想:明清两朝勐卯安抚司和遮放副宣抚司的子民们,到今天中国的芒市去做生意。他们大袋小包的,塞着芒果、柚木雕、象牙、翡翠,从桥南来了,火红火红的太阳正当头顶。“歇脚吃饭吧!”商贾们相互呼唤。从此“大山洼寨子”这个奶名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畹町——“太阳当顶的城”这个诗意浓郁傣语的雅称便自然而然地刻在人们的口碑中,留在漫长的记忆里。
车辚辚,马萧萧,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的河山,滇越铁路像一个瘫痪的老人躺倒了。20万各族人们的血汗铺筑了这条驰名中外的西南大动脉——滇缅公路。冷落的桥头,倏地又喧闹起来。
谁会忘记:1943年凤凰花残的5月,日寇铁甲车的巨轮碾着中缅军民的血渍,轰轰隆隆,从桥南滚来了,大地在震动,石桥在怒吼。
是谁改写了耻辱的历史?是中国抗日的健儿——远征军,撵着日寇从桥北溃走桥南。
从此,桥头,洗涤了中华儿女的血渍与耻辱,铺展着“胞波”友谊的红氍毹。
不见红氍毹,无需威仪的仪仗队,也用不着德国的奔驰、美国的福特、日本的丰田。一行人从桥南走来了。他,朴实的中山装,稳健的步伐,炯炯的眼神,风发的谈吐,漫步桥南,留连桥头,徘徊桥北。
“周总理访问缅甸回国了!”
小桥可以作证,桥下的流水可以作证,桥头的凤凰花可以作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踏的岂止是一座石礅加木桥的小桥,他留下的是历史的画卷,是友谊的彩带。
畹町桥啊,你说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