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多为教育办实事——温州市长陈文宪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多为教育办实事
——温州市长陈文宪访谈录
张玫
49岁的陈文宪对教育似有一种历久弥深的情愫和缘分。从1981年任鄞县副县长,到1986年任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他一直兼任教委主任。1990年当选温州市长。1993年9月,他获得浙江省第四届教育“绿叶奖”。
谈起在温州抓教育,陈文宪感触颇深:
温州名气很大,当初温州教育落后的名气也不小。教育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但实施起来有难度。原因之一是教育的投资不一定直接产生效益,它有阶段性。往往是富的地方忽视教育,穷的地方又没钱办教育。我一上任,就为自己订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至少为教育办一件实事。温州发展教育的潜力很大,因为老百姓在富裕起来,希望办好教育。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我的做法,第一步就是让先觉悟到教育有用的人出钱办教育。我们收取基础教育发展基金,光这一项,全市每年增加教育投入2000万元左右。第二步是对那些进城申领“绿卡”暂住证和购建房暂住户口簿的人征收“人口机械增长补偿金”,将其中40%用于教育。同时,我们向高消费经营项目征收地方教育发展基金。第三步是接受对家乡有感情又热心教育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各界人士办学捐款。近3年来,市政府年年增加教育投入,财政拨款累计达7.3亿。另外,我们还靠教育费附加和多渠道集资的办法,争取到3亿资金。
抓教育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开门办学。我们允许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国有民营或者股份经营,也提倡和鼓励各种力量来办各种学校。对这类学校有过争论,但我觉得,只要有利于教育的,都是好事。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引导、扶持和管理,保护他们的办学积极性。现在,温州由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幼儿园已经有1841所,聋哑学校4所,盲童学校1所,普通中学13所,职业中学17所,各类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班)100余所,基本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社会教育网络。看来,今后这个趋势还会越来越好。
办教育,要面对市场,这样办学才有灵活性和生命力。温州这几年靠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了人的素质,满足了市场需要。温州是个鞋城,家庭鞋作坊很多,他们瞄准这点开办鞋革工艺设计专业;鞋厂规模大了,有些变成股份企业,要人管钱了,他们马上又开办了金融会计专业。温州很多的人才都是通过这种渠道培养出来的。现在,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工、农、商、财、粮等部门配套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温州,稳定教师的工作难度很大。这几年我们对满30年教龄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退休后工资按100%发给;从事山区、海岛工作的教师,工资向上浮动一级;建立民办教师福利基金和教师奖励基金;套用其他专业职称系列办法让教师家属享受“农转非”待遇。一句话,凡是与政策不抵触,又能提高教师待遇的做法,我们都给“开绿灯”。现在,温州上上下下讲教育、上上下下办教育、上上下下支持教育,一个全社会办教育的气候已经形成。你去看房子,最漂亮的是学校。教师正在成为工薪阶层中比较受人羡慕的职业。(附图片)
温洲市长陈文宪经常到学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姜霄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