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情满睢宁蔬菜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情满睢宁蔬菜路
本报记者钱江
江苏睢宁县一马平川,得灌溉之利,是黄淮平原上典型的农业区。说起江苏,人们总会联想起那里的富裕,但是置身苏北平原上的睢宁经济发展还比较慢,去年农民人均收入为762元。县长韩振美对我说:“现在的睢宁正处在奋起直追的新起点上。”
睢宁正在修筑两条路,一条是直通徐州的一级公路。沿着即将竣工的宽阔公路驶出县城,会看到村落边、农田里一个接一个的蔬菜暖棚连绵十余里,暖棚的塑料薄膜顶在阳光下反射出一串串耀眼的银光。那就是睢宁农民正在修筑的另一条“路”——追赶山东寿光的蔬菜路。
和记者一起下乡的县农业局副局长袁新华介绍说,这些大棚全是今年发展起来的。睢宁的蔬菜生产起步晚,1992年以前,农民种菜主要是自己消费,淡季里还要从山东调进蔬菜,那年全县的蔬菜复种面积才8万亩。现在不同了,去年全县蔬菜发展到24万亩,外销50万公斤。今年将达到40万亩,到4月底外销蔬菜达到750万公斤,基本实现从自食型向商品型的转化。
睢宁的蔬菜产量提高得快,塑料薄膜覆顶的农家温室立了大功。1991年,睢宁乡潘村农民刘一才不甘寂寞,自费到山东学习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他建起4分地大的暖棚,当年纯收入4000元。县农业局请出刘一才到四乡传授经验,推广温室蔬菜,1991年全县的农家暖棚发展到270栋,1993年达到3000栋,今年突飞猛进,全县已经有2万栋暖棚了。
记者没有见到在各处传经的刘一才,却走进了中年农民刘玉栋的暖棚。刘玉栋家的暖棚照着农业局的标准建造,贷款3000元建的。后墙高2.2米,长45米,南北宽8.5米,每年冬至那天的太阳正好直射后墙,充分利用了日光。村里人说,这可好了,“不烧火不烧炭,冬天一家老少有活干”,一栋暖房就是一座不冒烟的小工厂。
刘玉栋是村里的种菜能手,但是过去露天种菜受天气的影响大,效益不高。去年10月建了暖棚种番茄,不想11月一场大雪压塌了棚,冻死了不少苗。即便如此,暖棚还是给他带来了效益,今年以来,他出售了3500元的番茄,等眼下的番茄收完大约可得4500元,那时候,暖棚另一头的茄子就接上了,当年归还贷款没有问题。
在闷热的暖棚里,刘玉栋感慨地说:“当一个农民,勤劳是必需的。但光靠勤劳还是太不够了,还要有开通的脑子,要懂科学。”“还需要什么?”刘玉栋想了想说:“大概就是流通了。”
睢宁农民对种菜已经一往情深,记者得知,明年,睢宁的暖棚发展计划是达到5万栋。(附图片)
睢宁县农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蔬菜产量成倍提高。 《睢宁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