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为失学孩子做点事——“希望工程”纪念封首发式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失学孩子做点事
——“希望工程”纪念封首发式见闻
本报记者王娜梅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北京后园恩寺甲1号这个因“希望工程”而被人们所熟悉的地方再一次洋溢了满院子的深情厚意。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的“5·15国际家庭日签名赠封活动”正在进行中。
为感谢千百万富于爱心的家庭和个人参与希望工程1(家)+1助学行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集邮总公司决定5月15日联合发行“希望工程1(家)+1助学行动”纪念封作为送给这一天捐款人的特别礼物,并在这一天举行签名赠封活动,这一消息经新闻媒介披露后,15日一大早,人们就从京城的四面八方汇集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的两位退休老人王志寅、李健,还有一位不知名的女中学生早7点就等在了基金会大门口,8点半一开门他们立即购买好纪念封,每人捐款300元,救助一位失学儿童。早9点半基金会小院里已挤满了捐款购纪念封的人们。
北京曲艺团的喜剧演员李绪良说:“我来这里不光是为集邮,因为去年我在北京电视台曾接触过张家口贫困地区来的10名孩子,他们聪明好学、成绩拔尖,但家境困难,是希望工程帮助他们上了学,我也要为失学儿童尽点力。”
北航中学初二年级的焦凯、刘炅怀揣着《北京晚报》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从海淀骑车赶到基金会,这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钱,即刻往回返。记者问:“父母会给你们钱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绝对会给。”并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都为“希望工程”捐过钱和书,父母都很支持。
对外经贸部的陈洁和卫生部的邵毅是一对年逾古稀的老知识分子,头两天刚捐了款,每人救助一名失学孩子,今天又赶来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大学生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早就想为失学孩子做点事,这点钱是我刚发的实习费……”
北京第一聋哑学校八一班的10名同学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基金会。16岁的宋磊带着助听器在老师的帮助下代表同学们表达心愿:“今天是国际家庭日,也是全国助残日,社会关心我们,我们也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能够上学”。
从天津赶来的民航学院的50几位师生带来了全校师生员工的3.2万元捐款。这里有学生的奖学金,有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费。
捐款人很多很多,感人的事写也写不完,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美好心愿:“扫除一个文盲,未来就多一份希望”,为失学儿童尽点力,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校园。
截至到5月15日下午5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直接接受2165人的捐款、汇款756笔,共计人民币638997.97元,可供2100余名儿童读完小学。(附图片)
题图为北大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
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