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甘为“孺子牛”无私做贡献——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获得者事迹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甘为“孺子牛”无私做贡献
——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获得者事迹简介
韩淑珍:孤老烈属的好儿女
韩淑珍是河北省固安县光荣院院长,曾被授予河北省拥军优属模范和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62年,28岁的韩淑珍到光荣院工作。她以院为家,视孤老为父母,为孤老优抚对象献出了青春的年华,32年没在家过一个春节,为照顾老人倾注了全部心血。
光荣院建院以来共收养了103位老人,经她亲手伺候去世的有69位,这69位老人的平均寿命达到79.8岁。张素珍大妈得了半身不遂,韩淑珍和她同睡一间房,老人大小便失禁,臀部和两条腿上的肉溃烂,韩淑珍每天晚上为老人擦洗两次。就这样,韩淑珍整整伺候了张大妈八年。刘玉华大妈得了肝炎,后期腹水,被医院判为“死刑”,韩淑珍翻山越岭往返五六百里,找来良药,使刘大妈又增添了两岁的寿命。她还用自己几年积蓄购置了缝纫机,仅韩淑珍为老人缝被褥一项从她手中走过的针线就长达1100多公里。无休止的劳碌奔波,长时间的过度操劳,给她带来了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疾病。院里的老人们说“她比亲闺女还亲”。
  刘乃兰:福利企业的女强人
刘乃兰是天津市东丽区华明实业公司总经理,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优秀企业家。1984年,她毅然关掉自家工厂,来到濒临倒闭的乡办福利厂——洗衣粉包装厂当厂长。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该厂年产值达3740万元、年利税456万元,下设10个企业,成为集科研、工业、商贸、运输业、饮食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刘乃兰对残疾人有特殊的感情,安排残疾人200名。在工种上优先照顾残疾职工,在工资待遇上与健全职工实行同样的工资标准,并另外享受残疾补贴。1991年和1992年,她连续两年把全部奖金购买轮椅车分别奖给了工作先进的残疾职工。为解决残疾职工的后顾之忧,刘乃兰给企业的全体残疾职工上了人身保险和养老保险。公司职工称她为“刘姐”,说她把一切献给了企业,把一颗心掏给了残疾人。
  刘太生:为民解愁的好助理
刘太生是山西省曲沃县里村乡的民政助理员,39次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曾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三晋青年精英”和“全国拥军优属模范”称号。
刘太生对民政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84年,他一上任就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全乡,对需要帮助的对象逐一登记造册,制定扶持计划。对全乡443户优抚对象,他坚持十年如一日将化肥、地膜、种子、农药等按农时送货上门;10年的中秋、春节他都是和乡里23位孤寡老人共同度过。
为帮助民政对象脱贫致富,他牵线搭桥在全乡建立起以“种、养、加”为主体的十大双抚基地,帮助1000多户民政对象发展生产,使大部分贫困户摆脱了贫困。在里村乡先后帮助办起了团球厂、炼铁厂和服装厂等福利企业;帮助敬老院办起了鞋厂和果园;建立了扶贫储金会;为残疾人、老人和贫困户解决了就业和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阿吉·沙吾提:草原群众的贴心人
阿吉·沙吾提是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乡民政办公室副主任,曾多次被州、市、县评为优秀党员和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博尔塔拉群众的凯力比达西”(意思是草原群众的贴心人)。
1984年阿吉担任乡民政助理员后,带着干粮骑上马,挨村挨户了解情况,用了20多天的时间才跑完全乡,为81户扶贫户解决承包地2550亩,解决了价值9000元的农药和化肥,对牧区26户扶贫户采取扶贫羊承包方法扶贫。1986年,乌乡成立敬老院,他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院养院,使院民年供养标准达800元以上。他还先后办起“双扶”服务站和博乐地区第一家福利砖瓦厂,不但弥补了经费不足的困难,还安置了一批残疾人和待业青年就业。    刘爱珍:山东第一代女火化工
刘爱珍是山东省昌邑县殡仪馆火化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全国殡葬行业唯一的一名十四大代表。
1977年,刘爱珍成为齐鲁大地的第一代女火化工。她热爱本职工作,始终把为丧户服务放在首位。18年来,经她亲手火化的1.8万多具尸体,从未发生过任何差错。她还先后拒收丧户馈赠达几十次之多。
为改变火化设备差、耗油量高的状况,刘爱珍刻苦钻研技术,勇于革新。使每具尸体的耗油量由原来5公斤下降到1.5公斤,最低时只用0.4公斤,大大降低了原来规定的4—8公斤的耗油标准,每年可节约柴油25吨,节约资金5.5万元,受到全国同行业专家的好评。
  王军友:殡葬行业的“铁人”
王军友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殡葬事业先进个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他所领导的牡丹江市殡仪馆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殡葬事业先进单位。国际殡葬协会主席雅克马瑞特参观时称赞该馆是“中国最好的殡仪馆”。
王军友1983年任殡葬管理处处长时,牡丹江市的火化率只在40%左右徘徊,如今已达到95%以上,市区的火化率连续6年保持在100%。为扩大服务范围,他先后创办了7、8个殡葬服务经济实体,每年盈利在20万元以上。殡仪馆的固定资产由1983年的50万元增加到2500万元。成为黑龙江省殡葬行业的一面红旗。
王军友由于长时期劳累,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多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仅近几年内,他拒收各种形式的回扣和馈赠就达5万元之多;按规定获得的2万元承包奖金,他分文未取;上级两次嘉奖他长工资,他都让给了一线职工;他为25名职工解决住房困难,但他却是最后一个搬进新居。
  马胜武:回族土族山乡送暖人
马胜武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药草乡的民政助理员。
药草乡地处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是个典型的贫困乡,马胜武自1986年来到药草乡后,走遍全乡沟沟坎坎。他了解到许多人的贫困是由于不会计划生产而造成的,于是亲自帮助这些人安排生产和生活,从兑换籽种到配方使用化肥,从田间管理到秋收打碾,并有重点地使用扶贫资金。经过几年的努力,全乡45户扶贫户全部脱贫,特困户由原来的45户减少到10户。
“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这是对民政助理员的形象比喻。群众没粮吃马胜武要管,群众没房住他也要管,救灾救济,优待抚恤,退伍安置,婚丧嫁娶……统统是他分内的事。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几年来,在他辛勤耕耘下,药草乡的民政工作件件落实,项项领先,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乡上的白顶帽”(因马胜武经常头戴一顶白帽子),他也连续五年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
  魏成光:社会福利事业的实干家
魏成光是四川省内江市资阳精神病院院长。他从事民政工作34年来,靠一头黄牛,一辆破架车创业,把在荒山破庙中的精神病收容所发展到今天“高楼叠起,床位七百”、融医疗、康复、科研教学、培训于一体的具有社会福利特点的一流医院。在他的领导下,精神病院工作取得突破性成就,1993年该院共收治病人1772人,业务总收入190万元。国有固定资产从创业初期的2万元增加到今天的800万元。
以前,民政部门的精神病院不收治社会上的精神病人,他看到许多病人由于不能及时得到医治,对社会和家庭造成许多危害。为此,他提出了在保证收治“三无”对象的前提下,开展收治社会精神病人的业务,从1984年开始他们实现了福利事业单位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救济型向福利型,单纯供养型向治疗康复型的转变。
他们还投资500万元,在资阳繁华闹市区修建心脑血管病大楼,设立有神经、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等,病床200张。
  陈建平:真抓实干的民政局长
陈建平是安徽省宣州市民政局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陈建平勇于开拓,真抓实干。1988年以来,他带领全局职工兴办了一大批经济实体和福利企业,使福利企业由一家发展到24家,年获利税百万元以上;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0多万元;完成了事业单位转换机制,使殡仪馆、遣送站、烈士陵园等单位由原来的吃补贴逐渐成了“富裕户”。在全省综合评比中,宣州市的殡葬改革、敬老院达标、民政经济和救灾扶贫等十项工作名列全省第一。
  祁连忠:军休干部的好后勤
祁连忠是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他1985年转业时,毅然放弃了回老家青海西宁的机会,并动员妻子和孩子把家从西宁搬到了石嘴山市落户。
他把老干部当亲人,甘愿做他们的“儿子”,当好“后勤部长”,先后为4位去世的老干部办了丧事,为14位老干部子女办了婚事,还把4位老干部的子女调到老干部身边。他还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经营活动,先后开办了房地产、煤炭运输、门诊所等,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方便了群众,又改善了老干部的生活和福利。
干休所原是荒凉的垃圾堆,他带领全所工休人员搬走垃圾山,填平了大土坑,平整院落4000多平方米,铺设水泥路面3400多米,栽种花木3000多棵。把昔日的乱石岗,改变成为花园式休养园。为此,该干休所被民政部、总政治部评为先进干休所。
  杨凤歧:山乡民政的开拓者
杨凤歧是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民政助理员。石板岩乡地处山区,是林州市较贫困的乡。全乡1万多人居住在平均海拔1400多米高的362个自然村里,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
杨凤歧任民政助理员后,用了40多天时间,翻山越岭,步行1500多公里,走遍每个村庄,每户农家。为帮助贫困户脱贫,他先后办起了水泥制品厂、双扶联运站、双宫丝厂等6个福利企业,共安排了470名残废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民政对象就业。几年来,该乡的福利企业共创产值720万元,利润60万元,积累社会福利发展基金30多万元。他用这些钱办了一所敬老院;扶持了1400多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杨凤歧先后13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工作者和市、县先进党员,他所在的乡也被河南省命名为民政工作先进乡。
  徐升莲:五保对象的贴心人
徐升莲是陕西省丹凤县大峪乡敬老院院长,先后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三秦学雷锋标兵”、“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4年,大峪乡党委派徐升莲筹办乡敬老院,已经成为当地闻名的富裕户的徐升莲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起建院的重担。她见有的老人缺衣服,就把自己和爱人的衣服送给老人穿;老人缺鞋,她亲手做。她常年吃住在敬老院,为有病的老人送水、送饭、送药、洗澡、倒尿……逢年过节也守护在老人的身边。
为了改善敬老院的生活条件,她先后组织办起地毯厂和日用化工厂,1993年创产值50多万元、纯利5万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五保老人的生活、医疗水平,而且还吸收了当地100多名贫困户子女和残疾青年务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