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尼洋河畔访藏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8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尼洋河畔访藏胞
本报记者刘伟
由拉萨向东,汽车行驶四百五十多公里,在尼洋河北岸,林芝县邦纳村就在眼前。只见村中寂静无人,问一村童,得知村长带村民们修拦河坝去了。
出村不远的河滩上,许多村民正背运石块筑河堤。虽然已是春天,但在世界屋脊的西藏,气候还是相当寒冷的。头戴狐皮帽的村长旺杰普布,是个结实的中年汉子。他指着宽阔的河汊对我说:“大家都是义务劳动。现在加固河堤,以防夏季涨水,因为下游有邦纳村大片的农田。”
中午,村长邀我去他家。主人的房屋是西藏东部林区常见样式:木板屋顶,石墙刷了白灰,屋内满铺地板,院墙用劈柴和树枝码成。
当我问起村长家的生活,他笑着反问:“具体指什么呢?吃的、穿的都不愁,这房子也是新盖的。现在我们村穷富差别不在吃穿,而是看谁家盖了新房,谁家‘机’多。手扶拖拉机在这里不太实用,很多村民家换成了汽车。”
旺杰普布一边请我品尝他自家酿的白酒,一边说:“我每年都抽时间去乡里参加农技学习班,回村后教村民,像选良种、田间管理、施肥什么的。”要想富就得有文化,这已是村民的共识。村长说,前几年,他专门去县里,提出在村里办文化班。自治区妇联、地区和县里很重视,就派干部来办了个妇女文化夜校。没想到一开学,男人来得比妇女还多。现在,农业科技不仅在全村普及,邦纳村还成了地区的无文盲村。
村长介绍,村里订的藏文版《西藏日报》利用率也很高,每周给村民读三次报,主要念那些介绍多种经营、家庭致富经验的文章。读报、看电视、听收音机开阔了村民们的眼界,有的办了商店,有的买汽车跑运输,还有的出去经商。
“你们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村长宽厚一笑:“我想组织些年轻人,到县里办企业,如木材和粮食加工。具体怎么做,正在研究方案。”
记得我刚到林芝,在行署专员张木生的办公室,他指着墙上地图问我去哪儿看看。我就随便指了个地名说:“就去邦纳吧。”专员说:“哦,那是个收入中等的普通村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