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让太阳更明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十年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让太阳更明亮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十年回顾
新华社记者陈雁新华社实习生滕礼
1983年底,在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邓朴方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开始筹备建立一个名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组织。
他们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全国残疾人组织机构极不完善,除盲人聋哑人协会外没有统一的残疾人组织;经费没有保证。作为一个还比较落后的大国,中国的残疾人有5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像福利国家那样全由国家养起来是十分不现实的。
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翻开残疾人事业全新的一页。探索和思考中,创业者明确而坚定了这一共同信念。
1984年3月15日,经过创业者坚韧不拔的努力,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光阴荏苒。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从成立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艰辛与坎坷
这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由初创到壮大的十年,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由坎坷走向辉煌的十年。
基金会成立伊始,就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及广大群众的支持,捐款者接踵而至,有个人、有团体、有企业,有国内、也有海外……从几元到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人们慷慨解囊,为一个最困难的群体奉献一片爱心。
尽管国家经费紧张,政府和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还是倾注了全部关心,支持完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残疾人康复工程:从1988年至1993年,短短五年时间里,我国的103万名白内障患者得以重见光明;36万多例小儿麻痹矫治手术顺利完成;4.7万多名聋儿接受了听力语言训练,其中12%左右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读书。
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往往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几年中,由残联、民政、卫生等部门及解放军联合组织的数以千百计的医疗队,深入农村、牧区、矿山。他们冒着冬天的严寒、夏日的酷暑,坐着卡车,赶着马车,甚至步行,走村串户,为那些没钱进城治疗的患者做矫治手术。
与此同时,我国残疾人入学人数增长了6倍。黑龙江省每一个乡、每一个村的盲孩子都可以随班就读。1993年年初,国际特殊教育会议在黑龙江召开,数十名各国专家与会,学习和推广中国随班就读的经验。他们认为,让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都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这种做法符合现代教育观点:既培养了孩子们互相帮助的思想,又有利于残疾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国家、集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解决残疾人就业而兴办的社会福利企业已遍及中华大地,同时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已在几个省和十几个大城市展开。广州专门为残疾人介绍工作的劳动服务所现在已为一批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采取先登记后培训的方式,向企业推荐经培训后的残疾人。
现在我国残疾人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1%,残疾人就业率已达60%以上。
中国残疾人事业靠自身的努力和整个社会的支持,终于走出了一条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世界再次瞩目中国
西方的残疾人事业有近百年历史,其福利待遇、康复水平和先进的设施都要比中国高得多。但是,近些年,西方国家却频频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
1988年,这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由盲人聋哑人协会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倡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
具有三种功能的中国残联,既是残疾人自己的代表组织,维护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又是服务机构,动员社会给残疾人办实事;同时受政府委托,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
这一“半官半民”的、统一的、综合性的组织形式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个创举。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正式颁布。这部法律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宗旨,到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每一个领域,囊括了残疾人问题的所有大政方针。
联合国曾派出官员来到中国,专门研究这部法律。他们认为这部法律所制定的原则是先进的,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992年4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独立’92残疾人大会”,对这部法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有关残疾人的观念、政策、方针、做法逐渐为国际社会吸收、认同,并在联合国产生的有关残疾人的文件中得以体现。如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就多处引用了中国对残疾人问题的观点和做法。
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残疾人会议,均邀请中国专家出席,介绍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经验。在评估“联合国残疾人十年”成就的会议上,联合国官员看到中国提交的报告书后,当即表示,这次会议一定能够成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占世界残疾人总数的80%,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1992年,在第四十七届联大召开的残疾人特别全会上,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登上讲台。他20分钟的发言,数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当他从台上下来时,人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鲜花是对春天的赞美,果实是对耕耘的回报。
1988年,联合国秘书长授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平使者奖”;授予邓朴方“残疾人十年特别奖”; 1992年10月,康复国际授予邓朴方“亨利·凯斯勒奖”;
1992年11月,残疾人国际授予邓朴方“亚太区奖”;
1993年11月,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授予邓朴方“亚太残疾人十年荣誉奖”。
    献上我们的一份爱
尽管成就喜人,但中国残疾人事业存在的困难仍不容忽视:残疾人群体的文盲率仍有60%左右,近80%的盲、聋、弱智儿童没有入学,40%的残疾人未能就业,农村残疾人的人均收入只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一半,近半数成年残疾人没有配偶,大多数残疾人缺乏康复医疗条件,2/3的残疾人没有收入而靠亲属供养。
一个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男青年,多年刻苦自学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大学考试,但却没有学校录取;一个肢体残疾的女青年,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一个在国际残疾人比赛中获得奖牌、为国赢得荣誉的运动员,却不能就业……
在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人认为关心残疾人是一种“怜悯和施舍”;在某些人眼里,残疾人就是“残废人”。尤其是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带给残疾人的不光是机遇和挑战,更有意想不到的难题。但是,中国残疾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确信这一事业的生命力。他们确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给予这一事业以理解和支持。仍然在埋头苦干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更多地致力于残疾人和健全人、乃至和整个社会的交融,让残疾人参与社会,与健全人平等交流,与社会共享文明进步。
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重视今年将在北京召开的“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他们希望通过这次运动会,不仅让残疾人施展才华,而且让健全人增加对残疾人的了解,彼此更加关心和融合。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富于人道和充满爱心的社会。
生活并非总是充满阳光,尤其对残疾人。但是,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太阳就会更加温暖,更加明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