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文学理论建设的实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0
第8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理论建设的实绩
钱竞
中国文学理论进入九十年代,是冷静与坚韧的学科建设时期。尽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压之下,文学理论的建设经历坎坷,备尝艰辛,却终于出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钱中文和杜书瀛主编、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理论建设丛书”。它们包括钱中文的《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栾昌大的《艺术哲学》、王善忠的《美感教育研究》、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周宪的《走向创造的境界》、白春仁的《文学修辞学》和陆学明的《艺术典型的文化阐释》。
这一套丛书以“主导、多样、鉴别、创新”为宗旨,从而形成了某种整体性的特色。
特色之一,是这几位作者都有较为自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识。他们坚持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没有重蹈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物而抛弃的虚无主义覆辙,也不是急功近利地把基本理论原则用来生搬硬套。钱中文在《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中所贯穿的正是这样一种面对现实,朝向未来,活泼进取的马克思主义线索。栾昌大先生的《艺术哲学》,同样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出发,把以往繁复的艺术哲学命题高度集中概括为“第一主客体”和“第二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关系,具有清晰的逻辑性和丰富的经验内涵。
特色之二,是每一位作者大都具有较广阔的学术视野,对于自己钻研的领域做到了广泛占有资料,显现出学识的丰富。对于以往那种空疏而浅薄的学风,也是一次反拨。如果说王善忠的《美感教育研究》课题本身就要求搜罗梳理古今中外的美育思想资料,那么直接采用社会学的方法,联系中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美育问题,对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勾勒出比较完整的论题轮廓,就明显拓宽了研究的视界。在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中,更是进行了大范围的交叉学科整合,显示出一种宏大的包容气度。
特色之三,是这套丛书刻意追求创新意识。在这方面,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处于不同年龄层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年轻的周宪。作为后起学子,值得重视的是他在《走向创造的境界》中那种创造性努力。创造,尤其是艺术创造,仿佛是人本身最深奥的秘密,在这很重要又极困难的课题面前,周宪无疑做出了尽可能全面的扫描,然而真正可贵之处在于他省悟到以往治学方法的弊端,力求由综合内省方法与实验方法而进展为一种“参与性观察”,从而对自己研究对象既有冷静的剖析,又有“同情的理解”。至于白春仁先生的《文学修辞学》则是一门新学科。多年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着眼于宏观架构的建立,在哲学、美学、伦理学层面上消耗了许多力量,却似乎忽略了文学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而往往把这一关系文学自身存亡的课题推给了语法、逻辑和修辞学。《文学修辞学》正是从文学理论和语言学两者最薄弱的结合部切入,在微观的修辞现象上入手,而最终取得了宏观上的突破。
当然,还应该看到,丛书中还有像陆学明的《艺术典型的文化阐释》对传统的重要课题的重新审视和纵深开拓,加深了人们对典型的理解,这同样是文学理论建设的又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这套丛书的出版,给人以重要启示。首先是加强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自信心。也许可以说,今天世界的文学理论研究正是中国人更富有恢宏的学术视野,更可能产生符合实际的真知灼见。再有,就是学者们这种自甘寂寞的坚韧努力,更昭示我们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的使命所在,这就是形成一种持续不断而又富于独创精神的新文化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