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通勤与“痛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通勤与“痛勤”
冯昭奎
在东京,由于上下班时间公共交通十分拥挤,致使“通勤”(上下班)被看作是一件痛苦之事,有人甚至把“通勤”称为“痛勤”(这两个词的日语发音完全相同)。
东京交通拥挤的高峰时间是早上7点半至8点半,主要公交线路达到250%的“超满员”,为此,一部分电车和地铁车站专门配备了临时雇员,在站台上从后面把最后上车的乘客推进车厢以便关上车门。
上下班路远是“痛勤”的另一含义。对于在东京工作的人来说,从家到工作单位费时不到一小时的算是“幸运者”,一般都要花一个半小时以上。如果说,人生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话,那么,所谓“上班族”近1/8的时间是在电车、地铁等公交车辆中度过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了人生旅途的重要载体,于是乎又产生了所谓“满员电车文化”。
这种“满员电车文化”的一个特征是,不管车厢如何挤,大家都能以“忍”为上,力免发生“挤车摩擦”。笔者在东京生活期间也曾尝过“痛勤”的滋味,却从未遇到过乘客因为拥挤而吵架斗殴的事。
记得十几年前为去日本留学参加集训时,一位老师告诫我们这些初次出国人员一些注意事项,其中一条就是乘车时“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影响他人”,而且坐在车内要“眼皮低垂”,尽量不要凝视坐在对面的乘客,特别是异性乘客。后来在东京乘车的实际体验,证实了老师的前一句话很符合实际,的确,在公共车辆中极少有人大声说话,至于说“眼皮低垂”,似乎问题没那么严重,因为车内到处贴挂着杂志的或商品的广告,足够你东张西望地看一阵。
“满员电车文化”一个更重要的特征是,多数人把车厢当作流动的“自习教室”,安安静静地坐在或站在那里阅读书报。然而,在超过200%满员率的情况下,人们胳膊碰胳膊的,要看书看报很难。最近,日本运输省一位官员表示,争取在2000年将上午8点前后的“首都圈”主要区间的满员率降到180%以下,这样就可以做到不至于影响人们阅读。
“满员电车文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乘车智慧”。例如,有人想出,站立姿势应与车辆行进方向保持45度,这样比较容易站稳;有人则想出在“满员”的车厢里作不妨碍别人的体操,抓紧时间锻炼身体;还有人想出,如果在车内感到憋尿,可使劲按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液门”穴,以便减轻下腹的压力。
“满员电车文化”也创造出一定的市场。比如,几乎所有的车站都开设小卖部,而适于在车上阅读的书报销路最好。最近,还看到某家出版社出版了适于在车上学英文记单词的新书。
在“上班族”中,也有一部分人采取尽量避开“满员电车”的办法。有的人宁肯提前上班也不受挤车之苦,而且天天用自己最爱听的音乐,而不是刺耳的闹钟铃声来唤醒自己;有的人干脆不乘车,跑马拉松或骑自行车上下班,既不挤车又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两得。然而,却很少有人考虑驾驶私人小轿车上班,因为以地铁和电车为主的公共交通再挤也是准时的,而在交通阻塞成为家常便饭的情况下,利用私人轿车上下班却没有时间保证。在东京,许多人拥有汽车但很少使用,这个教训很值得那些不顾城市交通客观条件而盲目提倡发展私人小轿车的人深思。
为了使千千万万的人少受“痛勤”之苦,日本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力,一方面提倡“时差通勤”,鼓励企业单位尽量错开上下班时间,其当前的目标是:减少早上8点钟前后上班的乘客,使其中的5%提前一小时,10%推迟到早上9点。
从东京的“满员电车文化”,不由得想到整个日本。在这个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30人的狭窄而拥挤的岛国,人们在组织管理方面不是也创造出了许多“挤出来”的智慧与文化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