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重说小剧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1
第8版(周末)
专栏:百家艺话

  重说小剧场
汪俊
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们前些日子排演了一出莎翁的《第十二夜》。整个演出如游戏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学生们夸张地将歌舞、杂耍乃至中国的“功夫”来个“一勺烩”,全无以往出演名剧时的正经。而观众反应之热烈则又是近年来小剧场话剧演出中所少见的。兴奋之余,笔者不禁产生了某些疑惑:也许我们以往对小剧场艺术的认识仅仅是出于一种顾名思义的推理与想当然的把握?我们曾经上演过的许多小剧场话剧是不是显得过于拘谨与板正而使演出沦为了一厢情愿的演示?小剧场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众所周知,小剧场艺术在近代戏剧史中是伴随着叛逆与变革成长起来的,其实验色彩极为浓烈。使观众在一种更为自由与开放的审美情境中接纳演出是小剧场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回想近年来我们的小剧场艺术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似乎透露出这样一种逻辑,即由于外在物理空间的改变(观演距离缩小)而必须使演出的张力依次递减,如演员表演更细腻、场面调度更生活化等等。这种强调空间与表演强度的正比关系、强调演出面貌逼近自然状态的美学要求,实际上就是将正规剧场及“镜框舞台”加以“袖珍化”,其本质与封闭式的创作思路并无二致。与此同时,按照这种思路推衍下去,我们又常常顺理成章地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小剧场艺术更适演于写实性风格很强的心理剧,也就是我们每每津津乐道的人物间细微的交流、不易察觉的内心活动等等。心理剧俨然成为我们选择小剧场剧目的上品。
从表面上看,小剧场艺术似乎应该更擅长于呈现人物细腻而隐秘的内心世界。但事实上这种“纤毫毕见”恰恰是影视艺术的强项。以笔者的观剧体验,小剧场演出越贴近于表面的生活真实,越贴近于自然形态,观众就越难以入戏,越不可能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演出与观众的“对峙”。而一旦演员将自身的状态降低为与观众同处一个平等的水平时,这种“对峙”现象就消失了。尽管只是咫尺之间,观众的“窥视”心理却又是始终存在的。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审美“对峙”的消失(加上演出本身的封闭性)使戏剧失去了必要的张力,同时也令观众处于难以调整自己的尴尬境地。试想,当演员非常投入、非常认真地在你眼皮底下做戏时,你的注意力恐怕更多地并不在于演员的表演多么真实,多么细腻,而在于时时提防自己避免与他们的眼神相撞……笔者就常常被那些伸手可及的面对面的“真实”弄得浑身不自在。
因此,小剧场演出更应该是一种夸张的、强烈的艺术行为。它必须更充分地利用戏剧的假定性,以尽可能丰富的风格化的手段给观众带来一种冲击力。只有观众在充分感受到“舞台”的假定性,感受到整个演出仅仅是一次假定行为的时候,观众才可能松弛下来,以更为坦然、开放的审美心境接受演出。也只有这样方能建立起水乳交融的观演关系,达到“共同体验”的审美境界。由此看来,我们对小剧场艺术的理解与把握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我们惯常所尊奉的小剧场美学原则也许正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禁忌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