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橄榄常绿我骄傲——沙头角模范中队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橄榄常绿我骄傲
——沙头角模范中队采访记
本报记者罗盘
10年前的4月,武警广东边防总队第六支队十三中队被武警总部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的光荣称号。岁月的风霜和中英街复杂的环境,锤炼了中队120多名官兵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中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1992年分别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先进集体”。
履行神圣职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使昔日边陲小镇——沙头角也一改过去的寂静冷清,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购物天堂”。“一条小街,两个世界”的中英街更成了来深圳观光旅游者向往的地方。然而,作为边防禁区的沙头角镇内,需凭有关部门开具的《边防特许通行证》等符合规定的证件才能通行。如果说沙头角桥头哨卡是一把国门的大锁,那么,负责查验入镇证件的哨兵就是执掌钥匙的人。在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哨位上,十三中队的干部、战士们坚持着“认证不认人”的原则。
一天,十三中队桥头班班长崔明元在桥头哨卡站岗,他家乡的几位领导因无《边防特许通行证》,请他给予方便,并以退伍后安排工作为条件,要求进中英街。崔明元礼貌地将这几位可能主宰自己今后命运的“父母官”带进接待室,向他们解释边防政策规定。这下惹恼了他们。一个干部发火说:这点方便都不给,你还考不考虑退伍后的命运?崔明元严肃地说:我本是农家子弟,大不了还是种田,但“认证不认人”的规矩不能在我手中失传。几位“父母官”听后,只好悻悻而去。后来,崔明元走上中队长的岗位,见的世面多了,可“认证不认人”的原则没有变。有一次,他在桥头值班,他妻子单位的领导来桥头找他,要他高抬贵手,放他们进镇。崔明元想,自己身为一队之长,更应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便把几位领导挡在桥头。结果不久,妻子因病住院,被单位以“无故缺勤”为由“炒了鱿鱼”。崔明元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事迹被原广东省顾委副主任寇庆延同志知道后,这位老同志欣然为崔明元题写了“守门将军”四个大字。
官兵们严格履行神圣的职责,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
1992年5月的一天,深圳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长兼市武警指挥部第一政委梁达均和秘书坐车来到沙头角桥头,因进镇车辆通行证过期被哨兵雷向军拦在桥头,秘书说明来意请求放行。雷向军向梁达均同志敬了一个军礼说:“首长,我是哨兵,唯一的权力是执行任务,请您理解我的职责。”梁达均走下车来,微笑着对小雷说:“你做得对,车留下来,我们走进去就行了。”事后,梁达均还向有关领导表扬了小雷坚持原则的精神。
捧出拳拳之心
怎样为驻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怎样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当沙头角中英街成为旅游购物热点的时候,十三中队也把这一问题列为重点研究课题。1991年10月间,沙头角镇内的一家胶花厂与港商签订了一份50万美元的订货合同,限20天交货,每提前一天,奖一万美元;每延误一天,罚二万美元。这笔生意对于这家并不十分景气的胶花厂十分重要。但是,胶花厂要如期交货,员工必须按时进镇入厂。胶花厂的员工只持5人一张的集体通行证件。一人提前或拖后,其他4人都不能进镇。心急如焚的厂领导向十三中队求助。中队几位领导马上碰头研究,提出改进方案,经上级批准后,将胶花厂员工的《特许通行证》收到桥头值班室保管,由集体验证放行改为单个验证放行,还增设了专门通道,使该厂提前两天完成交货任务。这一改革措施,给十三中队领导很大启发,他们经过进一步的改革,解决了9000多名员工清晨进镇拥挤不能按时到位的矛盾。可是,这些改革措施,却给十三中队的官兵们加大了工作量。对此,中队的官兵们毫无怨言。他们愿意捧出一颗赤诚的心,为人民群众、为经济建设、为驻地的一草一木献上一份情、一份爱。
十三中队的100多名官兵,每个人都有一部默默奉献的故事。班长梁著庆,父亲病重,加急电报一封又一封地飞到中队,中队长替他买好了车票,他却毅然带领全班参加支队五项军事比赛,当他和战友们夺得三项第一时,他的父亲已溘然长逝。1991年,华东地区大水灾的消息传来,官兵们迅速捐款1200多元寄往灾区……在高工资、高消费的深圳特区,边防武警官兵的这种无私奉献,更具有一种特殊的分量。
收获无价之宝
1993年老兵退伍的时候,十三中队发生了两件让一般人难以置信的事。一是炊事班一名战士要求站一班中英街的白天哨,原因是他当兵两年,从没请假去过中英街,说是要好好看看中英街到底是什么样子。二是大批退伍战士强烈要求中队组织他们去深圳市内参观一下市容。当兵几年,深圳虽然近在咫尺,可他们几乎没有到过深圳市区。
这些事在其他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十三中队就再正常不过了。驻守镇内的一排,尽管距离中英街才几十米,除了执勤上哨,任何人不准离开营房。驻在中队部的战士即使是到离营房大门口不足30米的小卖店买东西,也必须请假。严格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已经成为中队官兵的自觉行动。
25年来,中队的官兵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为了使每一批战士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培养拒腐防变的能力,中队的领导广泛开展传统教育,请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等英雄模范人物讲传统;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经验,引导官兵回顾中队靠艰苦奋斗创业起家的光荣历史。中队还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先后制订了“经常性思想工作制度”、“行政管理责任制”、“请销假细则”、“会客登记制度”等等。
中队进驻沙头角的25年间,共有105名战士提干,50余人走上师团一级领导岗位,先后有100多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3000多人次受到各级部门的嘉奖。采访期间,我们问十三中队的官兵们:“在这里当兵到底有什么收获?”官兵们的回答十分相似,他们说:“我们得到的是严格的锻炼和集体荣誉感!这是我们获得的无价之宝!”听着这铿锵的回答,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十三中队官兵们每日必唱的《中英街卫士之歌》:“祖国尊严我维护,人民幸福我欢乐,橄榄常绿我骄傲,浩然正气壮山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