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山旮旯里访“菇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2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山旮旯里访“菇村”
本报记者潘帝都新华社记者肖伦添
在福建省北部的闽浙交界处,有个连分县地图上也难找到的小山村,名曰“高林村”。这里海拔1000多米,山高林密,离城很远,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最近,记者到政和县采访,听说高林村近两年来发生了极大变化,不仅全村摆脱了贫困,而且成了闻名全县的“菇村”。
我们乘坐的面包车出城不远就开始爬山,经过1个多小时的行驶,面包车来到高林村委会办公楼前停下。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办公室里的新式电话机和宽敞的会议室显露出几分现代化的气息。周围是云雾缭绕的群山,一幢幢新农舍散落于山坡、溪旁,那房顶上的一支支电视天线,在云雾中隐现,带给人一种大千世界藏深山的神秘感。
在会议室里,村委会主任毛传有话盒子一下子打开了:
“我们高林村地处全县最高点,是历代县官都未到过的山旮旯。
“过去,我们贫穷出名,人瘦地也瘦,广种薄收,家家都难糊口。多亏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学技术,使我们学会了种夏菇赚钱,走上了摆脱贫穷的道路……”
一提起种菇,陆续到来的村民们可来劲了,大家接过话题,七嘴八舌讲开了:
“我们高林村有的是林木,大伙儿有的是劳力,但以往只懂得砍木当柴烧,就是不懂得怎样种香菇,有力使不上,干穷。”
“是政府派来的科技人员,教给了我们夏菇袋装栽种技术,现在全村男女老少都学会了,去年全村共栽种夏菇100多万袋,许多人家都发了。”
“种菇有了钱,田也种好了,去年粮食增产好几成,再过一二年,我们就不是脱贫问题了,而是要和城里人比谁富。”村民们喜悦心情溢于言表,阵阵欢声笑语飞出窗外。
我们冒着纷飞细雨走访村民何新福家。一进堂屋,就见他家正忙着搅拌种菇材料。堆得像小山高的材料几乎占据了整间堂屋。何新福高兴地告诉我们,种夏菇实在好赚钱,卖价比冬菇要高好几倍。去年他家种夏菇4000袋,收入3000多元;今年准备种5000袋,争取赚4000元。他家原来生活也很困难,靠种夏菇才脱了贫。去年他家买了电视机,最近又装上了电话。我们问他装电话干什么,他脱口回答:“了解市场行情呗。”种菇,使这位山乡农民也懂得了市场信息的重要。
县里的同志给我们介绍说,过去高林村农民是“两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八个月游手好闲”。许多村民都得靠救济粮、救济款过活。这两年,政和县委、县政府总结了扶贫工作经验教训,决定改救济性扶贫为开发性扶贫。县里成立了有扶贫干部、科技人员参加的高山农业开发总公司,通过总公司帮助贫困乡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高林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总公司派出得力科技人员进驻高林村,采用办学习班、培训班和建立示范户等办法,向村民们传授夏菇袋装栽培技术。同时,由总公司提供资金、菌种和负责包销,发动村民发展夏菇生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高林村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夏菇栽种技术,种菇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去年全村栽种夏菇100多万袋,增加收入6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多元,并首次向国家交纳了四五万元的税金。
为了及时了解夏菇市场行情,今年初,村民们自动集资,在邮电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架设了17公里长的电话线路,全村47户农民家庭装上了程控电话,可直接拨通国内外各大中城市。
贫困的山旮旯正逐步走向大世界,向小康道路迅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