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首要的是培养生存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育孩子怎样做人

  首要的是培养生存能力
北京社会科学院上官子木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然而这一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国孩子最为缺乏的。以前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会做一家人的饭菜了,而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却还不会为自己做一顿诸如煮挂面、炒鸡蛋之类的最简单的午饭,更不用说一些比较复杂的饭菜。
如今的孩子不能干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父母们宁愿每日疲于奔命地赶回家为孩子做午饭,却不考虑教会孩子自己做饭。许多家长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太小不能干家务,上了学的孩子要以学习为主不应干家务。所以,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便无从培养。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国的孩子每日参加家务劳动的只有百分之十四点四,而干得最多的家务劳动也只是“整理自己的房间和物品”。
生存能力不仅包括那些能延续生命的具体生活能力,也包括那些能保证学习与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社会能力。许多留学国外的中国学生都感到,到国外后最感缺乏的能力不是学习能力,甚至不是外语能力,而是在国内一向不大注意的生存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和决策能力。中国的父母总是习惯于代替孩子作出各种决策,小到选择食品、衣物,大到选择学校、专业、职业,乃至择偶,从小缺乏决策能力训练的中国人到了充满选择机会的异地,往往会出现不知如何作出决定、如何作出选择的心理困扰。与西方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考试的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可是到了自己选题作论文或独立做研究的阶段,中国学生的优势就大大削弱了。
中国孩子生存能力低的根源在于成人所具有的保护型的养育观念和所实施的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希望孩子能永远一帆风顺是作父母的中国人普遍心态,生性求安稳、怕风险的中国人既不忍于也不敢于将孩子置于困苦和艰险之中。所以,尽管中国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但这种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们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避开逆境、避开艰险。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和应对艰险的能力并不太关心,而把孩子是否生活得平顺安逸看作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这种幸福观和养育观致使成人们很难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视逆境、战胜困苦的能力。实质上,中国的成人在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儿童养育的全过程中。
中国的父母多认为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肌体和能力而需加倍的保护,以免夭折。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无疑会阻碍孩子发展自立能力,因为这种养育方式实际上是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儿童,使儿童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从而抑制和减慢了自身能力的发展。
概括地说,生存能力体现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在面临困难和艰险时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培养孩子成为有能力的人其最首要之点就是培养基本的生存能力,而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可以说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