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指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3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指南
张铭清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有十几篇文章论述了这一科学构想。这些论述集中表现出他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是指导我们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指南和做好对台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在解决国家领土完整的课题面前,中国面临着用什么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用传统观念的“一国一制”的办法,或者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呢?“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为解决中国面临的这一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小平同志在谈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时指出:“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里,未曾有“一国两制”的论述,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个国家只能实行一种社会制度。纵观世界历史,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社会制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前人恐怕还未曾想过。
老祖宗没讲过的话,我们能不能讲?他们没做过的事,我们能不能做?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是,一遇到具体问题,特别是在突破马克思主义某个论点时,很多人就难免踌躇不前,在这里,没有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是无法想象的。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些方面,表现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表现了他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无疑是一大卓越的贡献。
二、理论成熟的表现
一个政党的成熟,其重要标志是理论思维的成熟。“一国两制”这个构想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如同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成要有一个过程一样,“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也不例外。
“一国两制”的提法,正式见诸文字,是在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的时候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在此之前,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谈到这一构想。早在1981年国庆前夕,在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的九条声明中,有6条都谈到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当时,虽然没有将这些内容概括为“一国两制”,但是,“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都已经提出来了。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谈到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为了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1983年6月26日,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才对“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表述。他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至此,“一国两制”的构想已臻成熟,这一科学构想于一年之后正式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一国两制”的构想要作全面的理解。
在一个中国的架构下,“两制”并不是平分秋色,相互排斥的,而是有主有次、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小平同志在论述“一国两制”构想时,明确指出,“一国两制”除了资本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主体地区是十亿人口,台湾是近两千万,香港是五百五十万,这就有个十亿同两千万和五百五十万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而且不是权宜之计。另一方面,要确定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说,“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他认为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对大陆的社会主义不但无害,而且有利。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大胆地实行对外开放。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主体这个前提下,引进和借鉴资本主义于我有利的东西,不但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地,还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熠熠光辉。小平同志的这一分析,来自马克思主义的胆略和胆识。而这个胆略和胆识是建立在对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有充分的自信心这个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来自广大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就难以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三、和平共处原则的新发展
小平同志还把“一国两制”的思想延伸到处理国际问题上,作为解决国际争端可资借鉴的办法,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1984年2月22日,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一个研究国际问题的代表团时就提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当时,他就提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的新路子。
1984年7月31日,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很有信心地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能够行得通的。他说:“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也考虑到解决国际争端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因为世界上这里那里有很多疙瘩,很难解开。我认为有些国际争端用这种办法解决是可能的。我们就是要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过去,好多争端爆发了,引起武力冲突。假如能够采取合情合理的办法,就可以消除爆发点,稳定国际局势。”
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小平同志总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崭新的视角,全新的思路,不断地提出新的办法。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还是处理复杂纷纭的国内国际问题,他都没有停留在已经取得的经验上,没有拘泥于老的办法。就在他提出可以用“一国两制”解决国际争端之后的几个月,他在谈到解决国际领土争端时,又提出可以先不涉及两国的主权争议,先进行共同开发。他说:“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我说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
当问题集中在某一焦点上时,人们通常的思维往往是盯在这个焦点上,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焦点的疙瘩解开。国际上的武力冲突,多由领土主权的争议升级引发。这就是小平同志谈到的“死胡同”。为了从这个“死胡同”里走出来,小平同志的办法是绕开这个“死胡同”,即采用“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的办法,另辟蹊径——共同开发。这不仅表现了他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处理复杂问题的灵活性和高超艺术,更表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者敢于突破陈规,开辟稳定国际局势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