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坚持四十余年治沙造林建设家园金塔人民百折不挠锁“黄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4
第2版(经济)
专栏:

  坚持四十余年治沙造林建设家园
金塔人民百折不挠锁“黄龙”
本报讯甘肃省金塔县为保护粮田,防止水土流失,坚持不懈与风沙搏斗,使昔日人民不能温饱的金塔县,如今成为甘省商品粮基地。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北端,总面积18800多平方公里。境内可利用的土地只有227万亩,宝贵的35万亩耕地,在祁连雪水的浇灌下,祖祖辈辈养育着金塔人。然而巴丹吉林沙漠的三大支流,横贯金塔东西南北,占据了金塔境内的18000多平方公里面积。近几十年来,金塔遭受过4次大的风沙侵袭。人民用8年的血汗修筑起来的两座水库,风沙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库内推进,蓄水量每年减少65万立方米。1971年4月14日的一场风暴,就有10多人丧生;13万亩庄稼被风沙暴掠,3万多牲畜被风沙卷走。
冷酷无情的大自然,造成了金塔人生存的艰辛,更造就了金塔人不屈不挠的钢强性格。新中国诞生以来,这里从未间断压沙治沙。特别是1986年金塔被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之后,金塔人民与风沙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县上制定了长期的治沙造林战略决策。县委书记和县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治沙造林的意志始终没有动摇。
规模较大的人工治沙措施,是土石埋压沙丘。县上按照中国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兰州分所设计的治沙技术规程施工,至今累计压沙7000多亩。其次是栽插风墙、设置沙障,前挡后拉的方式,起到了削减风力,淤沙挡沙,控制流沙移动和侵袭的作用。全县用此传统的方式治沙3000多亩。还采用了环丘造林的治沙方式。即在小型沙丘周围栽植抗逆性强的沙生植物,如红柳、梭梭、沙打旺、胡杨等,用来封沙固沙。与此同时,又辅以大面积的封滩育草,进行全面的植被保护。全县建立了两个天然植被保护区,将绿洲外围的60万亩天然植被全面进行封育。这些天然植被管护10年来,长势一年胜似一年。现在,管护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比原来提高了2倍还多。落实林业政策,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治沙造林体系,是加快金塔治沙造林步代的根本措施。实行谁造林认受益,谁治沙谁有功的鼓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全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大庄子乡每年动员全乡劳力,在风沙危害最严重的新八分村和上八分村埋压沙丘500多亩,营造防风林带533亩。古城乡的干部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义务治沙造林,累计用各种措施治沙560亩,有效地保护了风沙沿线的农业基础设施。双城乡采用杨树深栽造林法,6年累计造林900多亩。用汗水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地处沙漠前沿的西坝乡,连年把治沙造林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造林和封滩育林双管齐下,终于在风沙前沿建起了300多亩的绿色长城,“锁住”了风沙这条“黄龙”。
在群众性治沙造林的同时,金塔县的国营和集体专业性治沙造林不失其“龙头”作用,在职工的参与下,积极开展防风治沙运动。8年来,共在绿洲边沿的风沙沿线上办起了99个大小林场,累计营造防护林4万多亩。到现在全县累计治理风沙1.62万多亩,在沙漠边沿上筑起了总长为12.8万多米的防风固沙屏障。(张兆方狄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