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从合并看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4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从合并看效益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记者刘燮阳
江西钢厂和新余钢铁厂,原来都是直属江西省冶金工业总公司的大型钢铁企业,同在新余市,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相距不到20公里。新钢具有70万吨炼焦和50万吨铁的生产能力,后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经济效益受到制约;江钢虽有6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但因为无铁无焦常常吃不饱,1/3的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在旧体制下,两厂各自为战,闹出了不少笑话:
江西钢厂每年需要生铁上百万吨,就派出大量的供销人员千里迢迢到外地去购买,买回来的生铁恰恰就是本市新余钢铁厂生产的。
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每年新钢要调拨一部分铁水到江钢,但因两个钢厂自成体系,调度各管一段,不能及时衔接,往往铁水到了江钢,就冷却成了铁砣,还得重新用化铁炉化铁,造成浪费。
至于重复建设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两钢从各自利益出发,对不完整的生产工序都试图独立配套,争投资、争项目、铺摊子、上规模各不相让,造成的后果严重。仅“七五”期间,两钢用于重复建设的资金至少有一亿元,效益极差。这期间,还发生了这样的怪事,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1986年,江西钢厂却把650万元投向西北某省,然后每年拿回生铁,直到收回投资为止。别的不说,仅运费一项就不知要多花多少。
有人说新钢是龙头,江钢是龙身,同在一个市,却人为分为两截,谁也活不起来。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1年元月,冶金部和江西省在听取有关专家和领导、两厂的意见后,决定“两厂一矿”合并。
合并后,生产要素得到重新组合,企业优势得到互补,情况大变。过去,新钢的铁水上不了江钢,如今,铁水上山。仅此一项,每年可创收益千万元。两厂一矿合并后,总厂在企业发展上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围绕“完善工序配套,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集中全厂人力物力和财力,突出重点,狠抓了炼铁、铁前和炼钢系统的配套改造和填平补齐,并且切实做到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
现在,全厂拥有铁合金、普钢、特钢、金属制品、炭素制品、化工产品6大产品系列,品种多、规格全,优势大,在主要产品中,有省优产品17种,国优产品3种,部优产品10种,其中高炉锰铁占全国总产量的30%,高级弹簧钢丝、琴钢丝、卷尺带钢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大量事实说明了生产布局中不合理、封闭求全的危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旦下决心调整布局,打破封闭,生产要素得到重新组合,优势得到互补,会产生出多么大的经济效益。
有人把合并后的新钢和江钢,比作是1+1大于2。这小小不等式的得出,却经过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早在1981年,在冶金部的建议下,江西省冶金厅就酝酿过两厂合并。当时,两个钢厂矛盾不突出,“合并”之事未能引起重视,被搁下了。
1985年10月、11月间国务院一位领导和当时国家经委领导来“两钢”调查后再次明确提出,“两钢”必须联合,合起来才有优势。他们的意见引起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省政府在新钢召开了新余钢铁工业发展论证会。
以后又几经周折,直到“两钢”双双陷入困境。1991年元月6日吴官正省长主持召开了省政府常务会议,终于作出“两厂一矿”合并的决策,并要省冶金厅从速实施。
起起落落,前后10载,“龙头”与“龙身”终于对接了!
我们从“两钢”的合并中,应当得到什么启示呢?
第一,改变布局的不合理,使生产要素得到重新组合,决策的作用至关重要。决策人,头脑清醒,依靠群众,依靠专家,懂经济、懂科学,肯于深入调查研究,就能作出正确的决策,相反,就会贻误时机。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往往不是以万计,而是以亿计。
第二,本位主义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把自己主管部门、所属单位当成是自己的山头,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整体利益,可能一时能得到点小惠,但违背经济规律,有碍于全局发展、持久发展,最终自己也得吃苦头。因而,经济要上去,必须打破封闭,学会算大帐。“两钢”合并拖了整整10年,有人说要是早合并5年,带来的经济效益就不是一个亿,而是几十个亿。
第三,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两钢”合并,实际是生产要素的一次重要重组,这也是企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深化。是改革给“两钢”带来了新的生机,给江西省冶金工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是改革促成了“1+1大于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