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文理双修”育通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4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文理双修”育通才
高耘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关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过一段这样的论述:进入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的革命。但自本世纪中期以来,这场革命出现了明显的“饮和”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强大的科学能力又不能弃置不用,于是就横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对多种学科有着深刻理解的通才和能将其融会贯通的帅才。然而实际的情形是:科学知识流通的渠道并不通畅,学科与学科、学科与整个外部环境之间,都缺乏充分的了解。结果研究员越研究越窄,博士越学越不博,大家都守着自己的实验室,两耳不闻窗外事。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体,科技传播领域的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纵观科技史,每当科学取得重大进展之际,新的学科孕育之时,总会出现一批贯通多门学科的“全才”出现。但随着各学科的深入发展,“全才”的影响逐渐减弱,专才的作用开始显露出来,学科进一步细化了,各学科自己特有的语言也开始形成。这些语言在本学科领域内起着规范化的作用,但也恰恰是这些语言,形成了妨碍学科交流的壁垒。外行要想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就不得不像学外语一样,仔细琢磨这些语言。“隔行如隔山”,一点也不假。
清华大学中文系今年计划从高中理科毕业生中招收二十名学生,攻读科技传播学。本科生一入校即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培养一批有能力打破这些壁垒,在学科间穿针引线的人才。
一般认为,搞科技传播的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做好专业语言的“翻译”工作。这种“翻译”工作。这种“翻译”比一般的科普创作要求要高,因为它是在报道中进行知识介绍的,篇幅上有严格的限制,又要与被报道的事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当然最困难的还在于作者必须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越是本质的,越是枯燥的;越是生动的,越是近似的”。取得这种平衡要求作者对所传播的知识和知识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理解。
文、理间的差别主要在思维方法的不同。学文科的人可能逻辑学学得很好,但对简单的数学推理一愁莫展;学理工的也许编几万行程序也不会头晕,但一看《资本论》就如云山雾罩,不得要领。这都是长期的专业训练造成的。从大一开始即文理双修,对打破这两大体系间的樊篱兴许能起一定作用。
达到普及知识的基本目的之后,更重要的是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俯瞰整个科学体系,促成它们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向管理者提供足够准确的参考意见,从而给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以正确的导向。当然我们并不欣赏“半瓶醋”假充全才的闹剧,也不敢保证培养出来的都是全才。我们要做的,就算是为后者的出现创造一点起码的条件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