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温州树立新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5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州树立新形象
本报记者李济国谢国明袁亚平
“说温州好,怎么说也不过分;说温州差,怎么说也不冤枉。”一位对温州非常了解的负责同志,一句话就准确地概括了温州的社会形象:温州人先行一步,积极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桥头钮扣城、柳市电器城等辐射全国的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形成,到龙港农民城、乃至年造船二三十万吨的全国产量最大的造船基地——黄华港造船业的兴起,其功绩有目共睹;但是在商品经济的“原始积累阶段”,温州的“一水衣”、“一周鞋”以及虚假广告和假冒骗行为曾经泛滥全国,给温州的形象蒙上了一层污垢。
4月中旬,记者一行冒着春日的细雨,再访温州。透过昔日的功过是非,我们看到奋然前行的温州人,正在塑造新的形象。他们多管齐下,抓城市建设、抓产品质量、抓精神文明。市委书记张友余说:“我们温州人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
用“四自精神”建设新城
“漂亮的姑娘,破烂的城市。”前几年外地人曾这样调侃温州。
今天再访温州,仿佛走进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拆旧建新。横贯市区的人民路,一幢幢新大厦拔地而起,成为温州旧貌换新颜的象征。
温州富吗?温州富!漫步温州街头,满街跑的全是国际上最新型的摩托车;姑娘的穿着,比北京、上海还要时新。我们随意走进乐清市虹桥镇的一户家庭,四层的楼房,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主人说,他在当地还只是中等收入。因为他原先是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停薪留职到乡镇企业工作还没几年。1993年,温州城市居民人均收入3870元,农民人均收入1474元。
温州穷吗?温州穷!改革开放前,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永嘉逃难,洞头贷款。”平阳、文成、永嘉、洞头,温州辖下的这四个县,其境况如此之窘。
即使是在今天,温州这个富裕地区也依然存在贫困现象。永嘉桥头钮扣城闻名中外。当我们走进桥头镇政府的办公楼,只见会议室里连玻璃也没有,椅子吱吱直响,令人不敢安坐。据说费孝通副委员长在桥头调查研究时,就在这间会议室里冻得患了感冒。温州市市长陈文宪的办公室,十几平方米的一个小房间内摆着一张桌子,两把沙发,几个文件柜,简陋得如内地的乡政府办公室。
温州这几年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唱了主角。今天的温州,富,富在民间!穷,穷在政府!然而,穷政府的市政建设气魄却大得惊人。市里搞了一个“八二八工程”的规划,即用八年时间,干28项基础设施工程,解决制约温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水、电、路等瓶颈问题。
这28项工程全部上马,需要几十亿元的投资。温州这个穷政府哪来的钱?市委书记张友余说:“去年我们开展了一次温州形象的大讨论,最后总结出一个‘四自精神’: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这是我们温州脱贫致富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建设新温州的不二法门。”
温州机场就是这么建设起来的。机场建设资金85%由温州市自筹,总额达1.1亿元。而温州市政府的机动财力才3000万元。怎么办?采取集资、借贷等各种行得通的办法。虽然机场建成后要无条件交给民航部门管理,但是,这是温州快速发展所必要的生命线,温州人不计较、不吝惜,硬是自力更生建成了一个新机场。开航两年来,温州机场已经开辟航线24条,成为仅次于杭州机场的浙江最繁忙、效益最好的机场。
温州开发区是又一个典型。这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较晚,没有享受到其他开发区的贷款优惠。他们从实际出发,自辟新路,实行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生产经营三同步,允许进开发区的企业边基建边在区外租厂房生产。企业抢得了按期完成订单的时间,开发区则获得了开发资金。开发区管委会还提出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口号,以良好的软环境来弥补硬环境之不足。开发区成立两年来,已引进项目249个,总投资达13亿元。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出口创汇214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17万元,为温州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
在市政建设中,温州市充分发扬“四自精神”,利用社会游资建设新城。办法么,可就多了!举一个例:他们运用规划的手段来筹集市政建设资金。在温州,老城区改造不收土地出让费,而是收市政设施配套费;不收地面价,改收楼面价。市政规划到哪里,道路、水电、学校、医院等设施的配套费就收到哪里。多盖一层楼房,就多收一笔高空占用费。一个街区的新楼房建成之日,也就是配套设施交付使用之时。
“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四自精神”昭示着温州发展辉煌的未来。
以“质量兴市”再领风骚
谈起温州货,人们毁誉参半。今天的温州产品质量究竟如何呢?
温州轴承厂厂长张童生自豪地说:“我们厂生产的低噪音密封轴承,质量等同于日本的名牌,而价格只有日本产品的1/2—2/3,因而畅销国内外,甚至出现了抢付定金的局面。”
温州空调器厂厂长谢铁澜告诉记者:“我们厂的空调器不搞包修,主机质量出了问题,我们包换。”这个厂的空调器曾被评为部优产品。在评选时,由于受温州产地之累,别的产品被评为部优,只接受一次检查,而他们厂的产品却经受了反复的检测,方才被确认。谢铁澜受此刺激,便打出了“包换”这一高招,并且公开亮出温州牌,要为温州产品争回信誉。
温州产品曾以样式新颖、价格低廉而称雄全国,也曾因质量问题而败走麦城。少数人的假冒骗行为更令温州产品雪上加霜,以至有一个时期,人们谈温州货而色变。前些年一些深受“温货”之害的地区,干脆拒绝温州产品入境销售。杭州武林广场甚至公开焚烧过温州鞋。温州的形象因此而大受损害。
温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分析了经济形势,认为温州商品的数量优势正在演变成为质量危机。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温州经济更上一层楼的中心环节。没有数量,温州难以立市;没有质量,温州难以兴市。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新闻舆论四大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社会质量监督体系。一旦发现有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没收其产品,而且责令责任人在新闻媒介上自费曝光:公布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进行假冒伪劣的经过,并规定温州市的有关部门和企业,在一个时期之内不得聘用该人担任厂长经理职务,将其临时开除出商品经济的队伍。在这个基础上,温州市实施了“三五八质量工程”,即分别用三年、五年、八年时间,使温州产品达到省、国家和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小商品、简工艺是温州产品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工艺水平也就成为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
温州的制鞋业历史悠久。但是由于规模小,手工作业,质量难以稳定。1992年,安得利鞋业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引进制鞋生产线,使温州传统的制鞋业第一次步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行列,产品质量当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去年10月荣获国内贸易部颁发的最畅销商品“金桥奖”。安得利的成功,带动了温州皮鞋行业的技术改造。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温州市就引进皮鞋生产线80多条。温州皮鞋以样式新颖、质量可靠的新形象重新占领了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市场,并正在向国际市场进军。
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提高经营者的素质。令人欣喜的是,虚心向“学”正在成为温州企业界的时尚。乐清柳市电器“八大天王”之一的郑元忠,放下正红火的生意,自费到温州大学进修了一年半。通过学习,他跳出了质低利薄、以量取胜的传统经营框框。在温大结业后,郑元忠直接来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威丽斯服装有限公司,一开始就定位在高起点上,广揽高级管理人才,走优质优价之路。去年10月,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随机抽检,威丽斯西服获总分96.7分,在被抽检的200多家服装企业中,名列前茅。
产品质量的大踏步提高,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效应。温州产品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迅速打入了国际市场。去年全市外贸产品收购总值达27.6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0.5%。连续两年获得国内贸易部最畅销产品“金桥奖”的达得利箱包有限公司,不仅产品远销以质量挑剔著称的欧美市场,而且将子公司办到了海外,正在向国际性的箱包生产集团企业迈进。
质量兴市,抓住了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温州人决心创出世界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再领风骚。
抓精神文明塑造新人
温州曾经“穷”,也穷在文化上。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所辖各县,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影剧院和体育场馆。农村庙校合一,教室多为危房。
富裕起来的温州人认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今天的经济,就是十年前的教育;今天的教育,就是十年后的经济”日益成为温州人的共识。千家万户齐动员,家家出钱,人人出力办教育,已经成为温州的感人景象。
记者步入温州大学,放眼望去,只见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上,每一幢都镌刻着不同的名字:爱国楼、爱乡楼、星洲楼、勤思楼、任岩松礼堂、林昌横教学楼……
在温州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温州人迫切要求在自己家乡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1985年,温州市政府发出号召:国内外温州籍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创办了这所地方大学。到现在,温州大学已面向社会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5000多人。
温州大学门口挺立着三方石柱,象征着支持这所高等学府的政府、国内群众和海外侨胞三方力量。
教育水准的提高带动了温州人鉴赏水平的提高。在温州我们听说了一个改名的故事:
去年的夏风中,市区繁华路段上,一家豪华夜总会开张了,高悬的大招牌上赫然大书:“新贵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新贵族”不仅没有获得温州人的欢心,反而受到了义正词严的批评。温州日报接连发表了三篇文章,指出:“‘新贵族’的出现,反映了某种旧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回潮”,“现代温州人需要现代精神文明现代大众文化,不需要‘新贵族’。”
“八一”前夕,这家夜总会举办军民联欢会,请温州市委宣传部部长薛振安出席。薛振安同志当即指出,军民不是新贵族,我也不是新贵族。“新贵族”不改名,我不能去。
市委宣传部还邀请各界人士座谈,让“新贵族”的老板听听大家的高见。一番和风细雨之后,“新贵族”自动更名为“新一族”。
薛振安同志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上去,需要拿出新的办法和措施。
温州市在这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和经验:
在文化娱乐场所等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方面,温州统一规划,多元投入,以市场化的机制兴办文化事业。温州大戏院500多万元的改造资金,市政府只投入50万元,其余的450万元全部由企业出资入股、场地出租招标等方式解决。近十年来,温州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达78.28亿元,其中70%以上是社会筹资,有效地改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
在思想道德教育等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方面,温州市虚功实做,在全市开展了“四大工程”教育和“十杯”竞赛评选活动,基本上涵盖了各行各业。以提高个体户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绿叶工程”和“诚实杯”评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个体户的形象。永嘉桥头镇的个体户戚朝雄,投资24万元,建水库,办水厂,解决全镇二万多人的吃水困难,并为烈军属、困难户免费安装管道,而他自己仅有一间平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被人们称为无私奉献、造福乡里的“水老板”。
个体户叶立忠、叶正兴见义勇为,三次扑入火海救出老人,自己却被烧成重伤。报纸披露其先进事迹后,立即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成千上万个体户和各阶层群众纷纷自动捐款。
平阳县昆阳镇白石街开展“无假冒一条街”活动后,获得了良好的信誉,出现“一街带十街,店店无假冒”的新气象,并迅速从平阳扩展到温州所辖的县市20个行业。
个体户精神风貌的改变,是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扎实进展的一个象征。
温州,正以全新的形象迈向新的世纪。(附图片)
压题照片:改建后的温州人民路。 本报记者 谢国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