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沈阳蔬菜无淡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5
第2版(经济)
专栏:

  沈阳蔬菜无淡季
本报记者潘岗
编者按:沈阳地处东北,无霜期短,又是大城市,人口多,解决居民吃菜问题难度很大。可喜的是沈阳市这些年来蔬菜市场供应一直不错。沈阳市的经验证明:在市场放开的形势下,政府要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抓“菜篮子”建设和“菜篮子”市场管理,运用多种手段,协调好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要注意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生产上去了,市场活跃了,就不愁没有菜吃,消费者就会得到实惠。       
若按“老黄历”,眼下沈阳正处在冬储菜上市末尾和夏季菜上市前夕的淡季。可如今,情况正好相反。5月22日,记者在北行农贸市场看到,这里的荷兰豆、紫甘蓝、绿菜花、苦瓜等精细菜就有100多种。大东副食商场除各种鲜菜外,还将无土栽培,现摘现卖的木耳菜、空心菜摆上货柜,以往正该俏销的黄瓜、茄子、芸豆等,在这儿已成了“大路货”。沈阳市畜牧副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初,沈阳市人大就政府工作进行民意测验,结果,市民最满意的一项是“菜篮子”工作。
沈阳蔬菜产销,过去一直是半年生产,常年吃菜,旺季烂菜,淡季缺菜。现在,沈阳的蔬菜供应为何做得这样好?主要在于他们在蔬菜产销全面放开的改革中,没有对蔬菜产销撒手不管,而是注意运用经济的、行政等手段因势利导,加强宏观调控。
丰富“菜篮子”,首先要稳定“菜园子”。为了严格控制菜田面积的占用,沈阳市、县(区)、乡三级政府都签定责任状,占一亩补一亩。这样,在市区版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沈阳蔬菜面积一直稳定在16万亩。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吃菜180公斤,日人均吃菜约500克。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合理调整蔬菜结构,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发展蔬菜保护地10万亩,年提供的鲜细菜已占市场供应量的一半,并引进了空心菜、绿菜花、软荚豆等30多个品种,创造了在寒冷的北方地产西红柿1月份上市、黄瓜2月份上市、茄子3月份上市的新纪录。
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是解决蔬菜畸多畸少,价格畸高畸低的关键。几年来,沈阳市本着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方面兴办农副产品市场。到目前,全市各种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达500多个,其中年成交额逾亿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4个,去年全市农副产品交易量近20亿公斤,成交额达57亿元。为引导农民自觉进入市场,市有关部门及时向农民提供产销信息,成立了沈阳菜农协会,并先后组建了123个乡村产销服务站,帮助农民搞好产后销售服务。
谈及沈阳蔬菜工作取得成绩的原因,沈阳的同志动情地说,实行产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市政府分工一名副市长全面分管“菜篮子”工程,市政府四个部门合一,成立了产销一体的市级主管部门,形成了一个集产销于一体、聚农商于一身、融城乡为一家的“三位一体”的副食品管理体制。其次,探索并推广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贸工农一体化和农工商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市属的国有企业大东副食商场与北陵乡蔬菜科技示范基地联合,由基地组织生产,商场组织销售。这种新型的产销一体的经营体制,显示出了巨大优势。最近,全市又有30余个商场分别与东陵区、于洪区签定了联合协议。
沈阳市在蔬菜价格放开后,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适时平抑市场价格的做法,同样令人注目。市政府决定,从市区两级菜田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纳入菜农协会的生产风险基金,用于菜农在遭受自然灾害和菜多价低伤农时的补偿。市工商局建立了贩运补偿基金,即从市场管理费中提出一定比例资金,对在按政府要求贩运蔬菜中遇到不可预料和抗拒的困难而受到经济损失时给予补偿。市政府还决定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目前已启动操作。今年春节期间,市政府拿出100万元,补贴了150万公斤蔬菜,使春节前市场菜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近5年来,仅南站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就设立贩运补偿基金近10万元,先后给40多户贩运户补偿了近4万元。
沈阳市加强宏观调控,不仅使蔬菜市场丰富多彩,消费者满意,同时也使菜农收入明显提高。从而调动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据统计,现在沈阳菜农一亩陆地蔬菜收入等于5亩大田收入,一亩保护地蔬菜收入等于40亩大田收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