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普法文艺“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

  普法文艺“兵”
徐生斌王文恒高选贵
在重山叠嶂的龙虎乡金盘村,400多村民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一场特殊的演出。人群中,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个个看得认真,听得入迷。笑声中,村民们不知不觉对有关法律有了较深的理解。
演出者,便是常年活跃在农村的湖南省桃源县普法文艺轻骑队。他们手拿胡琴简板,身背法律图解,跋山涉水,走村串户,用朴素的民间曲艺形式宣传法律,深受群众欢迎。
桃源县普法文艺轻骑队共有17名队员,分成3个小分队,是县司法局、文化局1985年初从全县70多名民间艺人中挑选组成的。他们运用山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渔鼓、说唱、顺口溜、快板、小调等民间流传的曲艺形式,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
刚开始,由于群众不太了解,普法文艺轻骑队曾受到群众的冷落。但真金不怕火炼!没过多久,普法文艺轻骑队便打开了局面。许多农村专业户纷纷前来包场,不少学校和单位与轻骑队签订了定期演出合同,以致发展到村村接、组组请、户户争、人人看。
一次,普法文艺轻骑队在瓦儿岗乡演出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摸着黑走了两公里路,从邻村赶来观看。第二天,当轻骑队来到她的村子后,老太太又兴致勃勃地来了,并点名还要看昨天看过的关于赡养问题的节目。
普法文艺轻骑队主要面向农村,农村什么问题突出,就宣传什么法律,做到一曲小戏宣传一项法律,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前一个时期,桃源县部分山区刮起高价结婚风。男青年要娶上一个媳妇,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上万元。普法文艺轻骑队针对这种倾向,配合宣传婚姻法,编排了《高价姑娘》、《莫要彩礼》、《倒插亲》等节目,提倡婚事新办。青林乡青林村38名未婚女青年,看了上述节目,当即表示按婚姻法办事,不要彩礼,其中9名已订婚的女青年,向男方退还了全部彩礼。她们还向全县未婚女青年发出结婚不收彩礼的倡仪,决心不当“高价姑娘”。
只要是群众需要,普法文艺轻骑队不怕山高路远,也不管天冷天热,有请必到、不请自到。
万阳山林场,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上,80多名林场职工分居在“两山、四沟”的6个分场里。轻骑队宣传小分队专门来这里,在深山老林里巡回演出了半个多月。进山时穿的八成新的胶鞋,下山时已是小孔大洞了。林场赠锦旗表心声:“万阳山里演新戏,普法宣传立新功。”
由于群众对普法文艺轻骑队有一种特别的信任感,演出前后,便常常有群众向他们反映问题,询问法律知识。于是,普法文艺轻骑队的队员,台上当演员,台下当纠纷调解员,热情为群众服务。普当文艺轻骑队成立以来,共为群众解答法律询问3860多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800多起。如今,桃源县普法文艺轻骑队已演出了8200多场,观众达120多万人次。他们的足迹深深地印在那条条山道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