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防化兵的“保护神”——记南京军区某防化团团长、一等功臣刘桂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6
第1版(要闻)
专栏:

  防化兵的“保护神”
——记南京军区某防化团团长、一等功臣刘桂成
新华社记者徐殿龙新华社通讯员陈国桢孙菊华
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的神圣使命。面对新世纪的召唤,官兵们立足本职,放眼未来,认真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努力进行国防现代化实践。南京军区某防化团团长刘桂成就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刘桂成主持进行的12项防化训练改革成果在全军推广,提高了部队现代条件下防化保障能力;他带出的团队参加总部组织的战术考核,名列全军第一。4月上旬,刘桂成在京作了4场报告,数千听众无不为他真学实干的精神而赞叹。南京军区党委为他记一等功,中央军委领导赞扬他为全军树立了榜样。
跨世纪军人的历史使命
1983年初,刘桂成大胆亮出了经过半年之久深思熟虑的构想:防化部队应在“内部练协同,与诸军兵种练合成”,从根本上扭转训战脱节的局面……上级机关对刘桂成的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并根据未来战区地形的特点,决定先由他带领本营官兵进行“防化混合排对渡场实施定点保障”课题的试验,探索一条合成训练的新途径。
一连五六个通宵。一份涉及敌情、我情、地形、气象、防化协同以及陌生的工程兵兵种知识的训练教案,经过他和教练员鞠华20多次推倒重来,终于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几个月后,经过一系列的现场试验,这个改革项目获得成功。总参有关领导观看了这项课题的汇报表演后,赞扬:“富有创造性,是防化训练的一项重大改革!”全军防化部队训练改革成果汇报会上,这项成果被评为一等奖。
对人员沾染检查,是防化专业训练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课目。检查速度快了容易造成漏测,慢了又会拖延时间。1978年夏天,身为作训股长的刘桂成下连蹲点,决心攻克这一难关。白天,他带领官兵冒着烈日反复摸索;晚上,他和教练员鲍安山一起研究论证。经过对几百组数据的反复试验和对比,他们总结出了一套正确保持测距的新的动作要领与沾染检查的“16字诀”,测量速度提高2至3倍。这项成果在同年11月召开的全军防化专业基础训练现场会上作了汇报。一些资深的防化部队领导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以为战时尽快消除核袭击后果赢得宝贵的时间!1980年1月,总部机关在出版发行新的防化技术教材《辐射侦察器材》一书时,将这项改革成果作为教材下发全军防化部队。
一个军人,一代历史使命。刘桂成就是这样,立足本职岗位,立足现有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追寻现代化大目标,推动部队现代化建设。
正是凭着这种“使命”感,刘桂成和战友结合防化部队实际,编写了长达17万多字的《三防词语1000例》,填补了防化兵的一个空白。正是凭着这种“使命”感,刘桂成与他人合作编著了图文并茂的《诸兵种知识与防化保障的特点和方法》,权威的《防化杂志》一共连载了11期。正是凭着这种“使命”感,他带领全团官兵探索高技术条件的作战对策,提出了适应防化部队未来作战的新思路,以及一系列新的战法和手段。在新装备如何尽快形成战斗力方面的研究尤为成功,总参有关部门领导称他“为全军防化部队摸索了一条好路子”。正是凭着这种不辱“使命”的实干精神,刘桂成在担任团长期间,先后13次带领部队完成总部、军区赋予研究性演习和科研试验等任务,两次论证和编写全军防化部队训练大纲,有12项训练成果在全军推广,有的填补了全军防化部队训练空白。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发表了92篇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其中16篇获奖。
抢占现代化知识的“制高点”
在学习《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论述》一书时,刘桂成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新世纪、新情况、高科技……对每一个中国军人都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严肃的召唤——中国国防建设要现代化,中国军人自身首先要现代化。这是新世纪的召唤!”
面对挑战,面对召唤,刘桂成擎起奋斗的旗帜,开始新的跋涉,抢占现代化知识的“制高点”。一天,他把军校毕业生李强请到办公室,恳切地说:“小李,我想拜你为老师,学习《高等数学》。”从此,每当夜幕降临,刘桂成的宿舍就变成了课堂。在3个月的时间里,他做出了近千道题,顺利通过了《高等数学》的函授考试。接着,他又在有关老师的指导下,攻克了计算机的大专课程,取得了合格证书。
刘桂成说:“求知和打仗一样,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多一分取胜的把握。”因此,他同一些科普知识出版社、军内外院校建立联系,一些新学科,他争先涉足,有了新书籍,争先阅读。在任团长的近7年间,他读书140本,涉猎1400多万字,内容包括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军事谋略、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防化专业知识等10个方面。
刘桂成抢占现代化知识的“制高点”,不局限于书本。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泄漏事故的第二天,刘桂成就向参谋人员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远程火器可以对大纵深内的各种目标实施战略突袭,即便是在敌人没有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比直接遭受核袭击更为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应有什么防范措施?”
刘桂成提出的是一个对防化兵乃至合成军都具指导意义的新课题,他提醒官兵注意,在未来作战中,对付间接核灾害比起直接消除核袭击的后果,难度更大。为此,他认真考察了秦山核电站,带领部队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种救援方案,训练中增加了“核救援”的内容,研练探索核救援对策。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成果,1993年载入全军防化部队训练试验纲目的初稿中。
举一反三,他又给团技术室下达了一项特殊任务:研究制订了100多家地方化工企业发生事故后的救援方案。两年多以后,1993年10月21日晚,南京炼油厂突发特大火灾,防化团接到救援命令后,刘桂成和参谋长王达浩带领200多名官兵和各类车辆、洗消装备迅速集结,成为第一支到达火场的灭火部队。凯旋之际,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特别称赞:防化团为扑灭大火立了大功!
锻造跨世纪的团队
刘桂成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部队现代化建设不能靠一个人、一茬人,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一茬一茬传下去。为此,刘桂成甘为人梯,乐为官兵成才铺路搭桥,带出了一个跨世纪的团队。
前年8月,团政治处保卫干事宋华忠领回了法律专业第二张大专文凭。刘桂成由此联想,各级干部怎样才能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官兵素质?怎样才能优化全团干部的知识结构?……
第二天,在全团排以上干部会议上,刘桂成要求大家紧密结合本职,积极钻研现代军事、科学、文化知识,成为跨世纪合格军人。团党委根据刘桂成的建议作出决定:对参加自学考试的干部,考试前统一安排半个月的复习时间;对参加防化学院函授学习的,报销一半学杂费;统一去外地参加面授时,报销差旅费。这个决定,激发了干部们的学习热情。全团32%以上的干部参加了各类自学考试。
为了提高干部的现代军事科技知识水平,刘桂成经常把报纸、书刊上的重点军事理论文章用红笔圈出来,推荐给团里的其他领导和机关、基层的军官学习,其他同志也用同样的方法将好文章推荐给他,相互交流学习。团里订购了兵种知识读本和高技术知识科普书刊,刊物一到,随时分发给每一个干部。团里每年编拟下发100道军事知识题,半年组织一次考核。刘桂成还和团里其他领导商量决定,让团广播室和闭路电视也在学习现代军事科技知识中发挥作用。仅1993年下半年,就播放了《核爆炸外观景象》、《三十六计古今谈》、《海湾危机美伊化学战准备》等多部录像片。
为了使官兵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经刘桂成建议,全团建立了“复合型”知识结构,实现一专多能的训练体制。目前,全团80%的司机既会一般车辆驾驶,又熟悉专业车辆驾驶,有的还是防化专业训练技术能手。
防化团的官兵们,在刘桂成的引导下,学现代化、干现代化的热情越来越高。目前6名常委都取得了大专文凭,有1/5的机关干部发表了军事学术文章。营连政治干部既能组织连队训练,又能担任军事教练员。全团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达88%。7年来,先后涌现出技术能手276名,“四会”教练员237名,其中8名被总部和军区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