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不要“日计有余,岁计不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不要“日计有余,岁计不足”
潇雨
“他们每逢年终结帐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经济状况的生动描述。现在忽然又想起它,是因为有感于当前有些干部的一种相似的工作状况:“日计有余,岁计不足”。
这一类干部,在机关、企业、学校、团体……都很容易见到。论工作,他们确实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如果统计一下,他们每天可能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忙于公务,超负荷运行,说这是“日计有余”,毫不为过。可是年终掐指算帐,三百六十五天中究竟为老百姓兴了多少利,除了多少弊;为改革、开放、发展究竟办了多少有分量的事,恐怕就报不上帐,只能慨叹:“咳,又亏了!”说这是“岁计不足”,毫不夸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恐怕主要是这些同志不大清楚,作为领导干部,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工作重点应该是什么,因而不分主次,不问轻重,以为只要一天到晚不闲,忙得不可开交,就是对工作尽心尽责。渐渐地,他们就沉溺于文山会海,忙碌于送往迎来,欣然于出头露面,相反地,对于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如何出主意,用干部,搞调查,做规划,抓落实;如何经常研究形势,把握大局,抓住机遇,处理矛盾,等等,却想得很少,做得很差。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长期由这类干部担任主要领导,工作就很难有起色,事业就很难有发展,甚至会误了前途。
可惜的是,人们在评价、考察干部的时候,看重的往往是“日计有余”的这一面,对“岁计不足”这一面却重视不够。只要鉴定里写的是“兢兢业业,夜以继日,不顾疲劳,不肯休息”,就认为是称职的好干部;而对于抓大事、抓管理却缺少严格的要求。这也是“日计有余,岁计不足”类型的干部不见减少的原因之一。
诚然,这类干部中确有不少人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事业心,他们真是夙兴夜寐,不辞劳苦。问题是应该向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学会并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懂得什么是关系全局的大事、要事,什么是无足轻重的小事、琐事,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是可以缓办,从而使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大大提高一步。最近,中央有些领导机关,组织干部想大事、议大事、干大事,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性“工程”,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愿我们的同志都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做到“日计有余,岁计颇丰”或者“日计不显,岁计突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