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听故垒诉说——宁波镇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工程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8
第1版(要闻)
专栏:

  听故垒诉说
——宁波镇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工程见闻
本报记者高海浩
镇海关,一个曾经属于战火与硝烟的海防要塞。
“郡之咽喉,环以长江,汇以溟渤”。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战场,镇海关经历了抗击倭寇和英、法、日侵略的战火洗礼,留下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裕谦、林则徐、刘秉璋率领军民浴血御外的悲壮史迹。
史书记载,镇海关先后爆发过46次大小战事。
沧海桑田,换了人间。登上镇海关制高点招宝山,城垒、炮台、营寨众多,海防遗迹犹存。极目望去,港口、电力、石化一批现代化工程耸立。昔日古战场,如今正在成为国家投资近百亿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聚焦:镇海关告诉后人,我们是怎样从历史走来。
今年初,镇海区委、区政府作出决定:筹资2000万修复海防遗址,兴建海防历史博物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消息传出,反响强烈。
2月20日,本报以《春天的话题》报道了这条新闻。其后,镇海区的同志不断打来电话说:“春天的话题”已经激起“涌动的春潮”。
小展览引出大工程——看到了民心民意
在许多文物专家眼里,镇海是块“宝地”。在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各类海防遗迹30多处,其中15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掘收集各类文物约2000件,如此密集的海防遗迹和独特的文物价值,全国罕见。
近年来,镇海区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维修保护海防遗迹。也许是历史的悠远和现实的变化实在太快,现在的镇海人已很少有人知晓:那一处处残存的战垒炮台记录着多少历史的悲壮。
1993年10月,为了纪念鸦片战争153周年,几位热心历史的老同志促成了一个并不起眼的活动:《镇海军民反侵略史迹展览》。不料,许多人第一次知道家乡曾经发生过的惨烈战争、先辈们留下的热血壮举,无不为之震撼和感慨:“不知镇海的过去,枉为镇海人。”
消息不胫而走,展览会人潮涌动。短短几天,吸引上万观众。一位中学生把激情写在留言簿上:“中国会永远落后吗?我们将用行动作出回答!”有位机关干部禁不住留下心声:“昔日挨打被侮,根源在于落后。毋忘历史耻辱,须激爱国热情。立誓以身许国,固我中华长城!”
区委书记洪钧杰闻讯后,立即带领四套班子领导来到展览会。透过川流的人群和激奋的场面,洪钧杰感到:这就是民心民意。他欣喜自己终于摸到了社会心理的脉搏,作为党的工作者,还有什么能比这个发现更令人兴奋?!
今年2月,经过反复调查论证,镇海区委、区政府郑重做出决定,并向全区发出号召:让青少年懂得历史,老年人不忘历史,保护修复海防遗址,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并由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立即成立专门班子组织实施。
顺应民心的举措必然得到热烈回应。区人大、政协会议上首先掀起热潮,有位政协委员提议,压缩会议开支,取消会议补贴,省下的资金捐献“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两会代表立即一致通过。一位香港政协委员当场宣布捐献5万元,并表示回港后动员更多的同乡支持这项“功在千秋”的大好事。两会结束汇总结果:节省的开支和代表捐款竟达10多万元。一时间,大街小巷传为美谈。
镇海的百姓被深深地感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工程”成了当地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工程的支持和参与。有的捐出了世代珍藏的海防文物,有的收集资料为工程建设献计献策,而更多的群众则以捐钱表示心意。尽管区委、区政府一再强调,重在参与,不要增加群众负担,但群众的热情仍然不断升温。
家乡的热潮牵动着远在他乡的游子心。北京国防大学一位离休老干部在报上得知消息后,连续给家乡写了3封长信,索要资料,又发动在外地工作的6个子女一起捐款几千元。一位年青军人给家乡来信说,无法前来参加工程建设,寄上身边仅有的10元零用钱。还有一位未署名的老乡给工程寄来500元,并附信说:我为家乡感到自豪!
记者在撰写此稿时,不时接到来自镇海的电话,通报修正捐款数:30万,60万,80万,100万……截至5月20日,全区个人和集体捐款已达300多万,这对仅有20余万人口的镇海来说,那是一种何等的“热量”!一位离休干部感慨地说:“这样的爱国热情,只有抗美援朝群众争相捐献飞机大炮时有过,真想不到。”
镇海区的举措得到宁波市及浙江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消息传到北京,同样激起热烈反响。中宣部领导专门听取镇海区的汇报,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国家文物局局长闻讯激动地挥毫写下:“雄关基于正义,功碑立于民心”。
两代人的回答——爱国心意味什么
来到镇海便被热潮包围。但我要寻找热潮中的热点。区委办公室主任小王笑着说:“6273063,这里最热门的电话。顺着这个电话,你就找到了热点。”
随着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在始建于明朝的镇海楼,我终于发现了这部最热门的电话所在。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办公室。来到中堂大厅,便见黑压压的人群,正在静静地观看反映镇海军民反侵略史迹的电视片。门外还有一大群小学生,已经等得有点急不可耐。
拐进办公室找主任采访,电话声此起彼伏。主任抱歉地说:都是来打听如何捐款、联系参观和演讲的,你看等着的这些人也都是为了这些事。真没想到,本来全镇海城就数这里最清静,现在一下子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时下的中国热点纷纷。镇海这地方的热点意义犹深,这是一个至少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话题:爱国主义。对当今的国人来说,爱国主义意味什么?
我找这里的老干部寻找答案。
“你说怪不怪,自从搞起‘爱国主义教育工程’,老同志们都来劲了。捐款不用说了,这‘爱国主义教育办’工作人员多半都是退下来的老头子,义务劳动。”
“有的老头子摆弄不咋样的画技,通宵画出几幅反侵略英雄肖像,送去展览。还有的整天背着锄头到招宝山转悠,说是找文物古迹,嘿,真的还给他发现了一处海防遗迹呢。”
“还有那位离休的炎明老师,研究镇海反侵略史入了迷出了名,到处请他演讲,已经讲了上百场,还有许多单位排队等着呢。”
“这些天,我们这些老头子凑在一起座谈,说起那些先辈和牺牲的战友,比比他们,都觉得牢骚啊不满啊不应该,没意思,心里就觉得平衡了,舒畅了。”
在镇海中学我找学生寻找答案。他们被称为“跨世纪的一代”。
“以前总觉得,当国家受到侵略,我挺身而出,这就是爱国。现在我又有新的理解,我们的国家还穷,要加倍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旧中国为什么常受外国侵略者欺负,因为落后才挨打,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为祖国强大出力。”
“现在有些同学对港台歌星生日、爱好什么都知道,就是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这是身为中国人的耻辱。”
“知道镇海曾经有过的悲壮辉煌历史,我更感到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
在镇海,记者看到一个动人场面:宁波市区一所中学的数百名师生徒步10多公里来到这里,他们神情肃穆地站在海防遗址前,每个班派代表捐献大家省下的车钱。由4位同学发起的这一倡议,获得全校响应。发起倡议的一位女同学表达了大家的心声:“在这里,我们为先辈的精神而自豪。大家都衷心希望这项工程早日建成,让它唤起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
在镇海我还找到了许多答案。尽管人们身份不同,说法各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自尊自强,报效国家。
吸引全民参与——关于“载体”的启示
清明时节,拥有众多海防遗址的招宝山公园游人如云,川流不息,创造了从未有过的纪录。这使当地的园林旅游部门几乎措手不及,忙得清洁工、管理员全部出动加班加点还嫌不够。一位管理员开心地说:“他们都是来看海防遗址的,就为这再苦再忙也高兴。”
在拥挤的人流中,一支外国人的队伍格外惹眼。他们是东南亚的旅游推销商。目睹这些充满传奇故事的海防遗址,众多兴趣盎然的游客、旅游商们兴奋得不亦乐乎,当即向陪同索要有关镇海的录像带,表示要带回去大大宣传,组织海外的游客也来开开眼界。
镇海往日的古战场如今成了一片热土。
此情此景,使区委书记洪钧杰常常陷入沉思。从事党政工作多年,他记得类似现象已十分遥远。“现在,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这难那难,忙得满天星斗,往往事与愿违。而这次‘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为何上下内外一致叫好,全民积极参与?”洪钧杰不时问自己,也不时被记者问及。
洪钧杰边思索,边总结:“这些年,干部群众中确有一些思想情绪,比如对不正之风的不满,利益调整中的心理失衡。对于有‘精神饥饿感’的人来说,十分需要‘精神补养’。这就要求方法得当,有的放矢。也就是说,要找到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载体’。”
“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还在探索。如果说有点‘入门’的话,就是我们找到的一个好‘载体’:用家乡事、身边事激发家乡人。以家乡先辈们精忠报国的壮举,唤起后人自豪自尊自强。”洪钧杰感慨地说。
与镇海中学校长的一番交谈,让人信服这位书记的思考。
这是一所颇有历史的中学,校园内拥有多处海防遗址。学校坚持利用这些生动的“德育资源”,倡导学生“爱学校、爱镇海、爱祖国”。海防遗址集中的梓荫山原是不毛之丘,学校发动师生一担担挑土,硬是造出一座山。并规定,新教师进校须种一棵扎根树,教师结婚种一棵鸳鸯树,老教师退休种一棵常青树。学校先后投资上百万元,修复兴建了林则徐纪念堂、老教务主任柔石纪念亭等6处海防遗迹和德育课堂,自编以海防遗址和爱国将领为题材的德育乡土教材,在全区广为流传。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们的情操,全校德智体比翼齐飞,先后获得省级先进学校、文明单位、绿化先进等称号,连年保持85%的高考升学率。
镇海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工程春潮正涨。故垒的诉说或许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附图片)
压题照片:威远城姚忠甫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