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应重视人格形成的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育孩子怎样做人

  应重视人格形成的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杨东平
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始终是树人育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东西方的古代教育都是伦理本位的教育,培养有教养的高贵的人,课程以人文学科为主。近现代以来,科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能否保持人文内涵、坚持以培养人为中心,提出了挑战。应当看到,各级教育,包括以专门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教育的实质依然是人的发展而非单纯技艺的训练。必须防止将作为人生工具的知识和技艺的传授淹没了人的发展目标,使“教育”降为“教学”,甚至降为“训练”,沦为“见物不见人”。
基础教育对应着人格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童年和青少年阶段,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应围绕于此,并成为一种基础性的、非功利的素质教育。知识的传授(智育)只是这种教育的内容之一,就重要性来说,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康实在是比具体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学校教育的实际功能和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于具体的教育模式、教学结构和课程结构之中。例如,留给孩子更多的游戏和娱乐的时间,必然意味着身体更为健康。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学习时间之长、负担之重,是“世界之最”:13岁学生每年上课的天数,中国为251天,日本240天,韩国222天,以色列215天,德国210天,前苏联210天,英国192天,美国180天,法国174天。日本学校的竞争也很激烈,但却难与中国相比。调查显示,日本小学生每天在家学习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则是1小时30分钟,是前者的3倍。另一项中美联合调查显示,美国一年级儿童娱乐和运动的时间是平均每周18.4小时,而中国儿童为9.2小时;美国一年级儿童阅读和做作业时间,平均每周3.5小时,中国儿童则为7.8小时。其结果是合乎逻辑的:数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体形偏胖、视力不良、身体素质较差。在学校的课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形成的“重理轻文”的价值观。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小学的教学计划中,理科课程约占1/4,而我国约占31%,初高中的理科课程约占37.5%,均超过这一比例较高的东欧国家的上限。其次是不适当地加大中小学教学的难度,下放高一级的教学内容。我国中小学理科教学的难度,一般比欧美学校同年级要高一个年级以上,一个中国学校的“差生”,转学出去学习往往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种加大难度教学的代价,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使一大批学生成为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差生”,甚至丧失学习的动机和信心。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另据国家教委反映,中学生厌学的比例约为30%,有的地区高达60%。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造就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