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憨小伙打工的启示忠厚,也得精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8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襄轴杯”观察台

  憨小伙打工的启示 
忠厚,也得精明
前几天,从我乡下的老家来了一位憨小伙,求我给找一份工作。于是引出下面一段对话来。
“你今年多大了?”
“19岁。”
“什么文化程度?”
“只念了几年书。”
“以前做过什么工作?”
“去年在采石场给人家装过车。”
“能挣多少钱?”
“主人一天给我7块钱,在他家里吃饭,每天扣去两元。”
“那你每天净赚5元钱,不错嘛!”
“不错个啥!主人说话不算数,骗了我们。开始他说装一车4元钱,我们一天给他装二三十车,他又说那办法不中了。”
“你们几个人一起干?”
“6个人。”
“按一天装25车计算,每人每天可以挣16元多。为什么他说不算就不算了?”
“咱给人家干活,给多少钱还不是由人家说!”
“你们是怎么去的?”
“是熟人搭熟人去的。”
“你们当中有负责人吗?”
“没有。”
“你们去给他干活儿时,写过字据或合同一类的东西没有?”
“啥也没写过。”
…………
和这位乡下小伙子谈话之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如今,农民闯市场、奔小康的积极性很高,但不少人因观念陈旧、难以撞开致富的大门。从憨小伙的言谈话语中,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靠道听途说,口口相传获取零碎的经济信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二是在经济交往中,对自己的权益、劳动关系的确立、彼此利益的确认等没有清醒的认识,仍持着“君子一言”的老观念办事。吃了亏,出了问题,也不知道依法寻求解决的途径。三是部分农民受小农经济的制约,缺乏组织起来开发市场的意识。这正是许多农民在寻求致富门路时效率不高或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进击的是新目标,使用的是旧武器,这是一部分中国农民朝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前进过程中显现的一种矛盾状态。虽然农民在这一矛盾的演变中会逐步提高认识,改变自身“装备”,由不适应走到适应(事实上许多农民已走在前头),但我们却不应坐待农民在这种矛盾碰撞中自发地觉醒。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如劳务市场的管理体系)和农村服务体系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在广大农民中抓紧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群众进一步换脑筋,变观念,以崭新的姿态去开辟农村经济的新天地。              
  河南辉县市供销社李顺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