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山上披了绿 水中有了鱼 农民增了收贵州长治工程五年成效显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9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上披了绿 水中有了鱼 农民增了收 
贵州长治工程五年成效显著
本报讯国家重点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贵州段,实施5年成效显著,总计在64条小流域完成防治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走出了一条国土治理、生态建设与山区脱贫同举并进的路子。日前,顺利通过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专家组的验收,被誉为“长治工程的样板”。
贵州省毕节地区山高坡陡,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52.5%。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制订了毕节片区威宁、毕节、大方、黔西、赫章、金沙六县市水土流失防治2995平方公里的计划。地方各级政府与水保部门抓住这一机遇,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子登科”治理方案,在山顶植树固土戴帽子、山腰大搞坡改梯农田建设栓带子、山坡广种绿肥改良土壤铺毯子、山脚遍栽经济林木结果子、平川兴办乡镇企业捞票子,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5年来,全地区共计投资3500万元、投工5000多万个,在64条小流域优质完成防治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从上游到下游,初步形成山、水、农、林、土、电、路综合治理,工程、生态、耕作、管理等措施优化配置的格局。目前,山上披了绿、水中有了鱼、林中有了野生动物,取得明显社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据统计,经过治理,防治区内人均耕地增加了1亩,粮食、烤烟平均每亩产值提高达50元以上。各类经济果木林、茶园、桑园、药园千亩连片,规模宏大,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可靠财源。
全国贫困县之一的威宁县自实施长治工程以来,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以每年近两万亩的速度增加,迄今已形成10万亩优质基地,预计总产值达2.4亿元,成为该县支柱产业。5年来,毕节地区8个贫困县已有6个甩掉了穷帽子。(张化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