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盐碱滩上创业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9
第2版(经济)
专栏:

  盐碱滩上创业歌
吴文
山东羊口盐场,被誉为渤海湾畔一颗明珠。3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远看白茫茫、近看水汪汪的盐碱荒滩。现在,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2.1亿元,年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利税4548万元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
“脚踏荒原,头顶蓝天,汗水洒满银色的海滩……”这是羊口盐场场歌中的歌词,也是5700名职工的共同心声和实际行动的体现。
羊口盐场方圆百里,有100多个工作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近的有千米左右,远的足有十多公里。好多职工是两三人一个地方,甚至有的一人一个工作点,常年独立工作。西二扬水站,人称盐场的“西伯利亚”,全站只有两名职工,扬水工丁兆信,50多岁了,26个春秋都是在这里度过的。3间房子、4台水泵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没有食堂他们自己动手做饭,吃水吃菜要到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推、去买。他们的工作就是管好用好扬水设备,开关6个大闸,顺着10多公里的走水路线调动卤水,用以产盐。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三九严寒,他们时刻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人为老丁算帐,说他26年干了40年的活。
盐场有句名言:雨声就是命令。每到阴雨天,不管白天黑夜,盐场职工都会不约而同地冲上盐田,拉塑苫、护盐田。一天傍晚,12级台风夹杂着暴雨从渤海湾上袭来。就在风云骤起的同时,全场干部职工像接到紧急命令的部队那样一起冲向盐池。由于风大,盖在盐池上的塑苫被鼓起,眼看就要被风卷走。在这紧急关头,干部职工一排排地趴在上面,用自己的身体压住盖在盐池上的塑苫,任凭狂风暴雨无情地抽打,没有一个后退的。就这样,大家共同奋战了20多个小时,保住了塑苫和盐田。
原盐,是这个场的主导产品。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制约,即阴雨天多的年头欠产,阴雨天少的年头丰产。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近年来,他们先后投资6516万元改造盐田,不仅使原盐产量由原来的50万吨左右提高到100万吨以上,而且实现了旱涝保丰收,较好地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
他们投资280万美元从英国引进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溴素生产线,通过以后几年的扩产、改造,不仅使溴素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500吨增加到现在的40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溴素生产单位,而且制溴工艺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为我国溴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这个企业的盐化工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每年都有一两个盐化工新项目上马,而且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合格率达100%,部以上优质产品产值率达92%。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马来西亚、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今年这个场又推出了“八五”后3年的发展规划,准备投资1亿多元新上10个盐化工及其配套项目,3年内实现产值、效益双翻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