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耕湖牧鱼兴波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30
第4版(要闻)
专栏:老少边区行

  耕湖牧鱼兴波阳
本报记者余清楚
波阳,旧称鄱阳。老一辈的人说,先有波阳县,后有鄱阳湖,颇有些自豪的味道。近些年,波阳人又有些苦涩,有些心焦了。
作为赣东北革命老区的波阳县,号称江西第一县,人口一百二十万。这个县面积也大,在全省排行第二。
其实,波阳出名的还是穷。客观地讲,波阳西枕鄱阳湖,东邻景德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盛产粮棉油、鱼禽猪,素有“银波阳”之称。波阳的“穷根”在哪里呢?
“水。”县委书记倪忠明坦然相告。
波阳县濒临鄱阳湖,与水有不解之缘。然而,“无水想水,有水怕水”是波阳人挥之不去的“水情结”。天下大雨,鄱阳湖涨水,就要淹掉大批农田。“九水射饶州,水灾年年有”便是波阳水灾的写照。波阳财政收入本来就不多,却要花上千万用于防排涝,平均每个劳动力要花八十天用于修堤补堤固堤。雨一停,水又哗地流向了鄱阳湖,干旱又困扰着波阳老表。
倪忠明曾是江西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之一,有一股苦干实干的精神。两年前,省委下调令,把他从鄱阳湖西头的永修县一下调到了东头的波阳县。
初到波阳,倪忠明心情沉重:这个县人口是“老大哥”,工作是“老大难”。人口、资源是“巨人”,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又是“矮子”。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倪忠明把目光投向了辽阔的湖面。波阳江河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上千平方公里,可发展养殖业的水面达一百一十二万亩。他由此意识到,波阳发展水产业,前程远大。
一九九二年,波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以“鱼”兴县、靠水致富,再造一个“水上波阳”,实施“蓝色工程”,把波阳建成江南的水产大县。倪忠明在一次会上大声疾呼:不抓水产,是决策上的失误;抓不住水产,是领导的失策;抓不好水产,是工作上的失职。
“科学养鱼”是当务之急。县里举办水产培训班,向养鱼专业户散发科学养鱼模式图,抓好鱼种基地建设。县主要领导驻乡包场,机关部门进村包户,水产公司外引内联,科研单位服务上门,让“科技养鱼”深入人心。用句通俗的说法,就是“把湖当田种,把鱼当猪养”,耕湖牧鱼,把水产作为波阳的支柱产业。
波阳县为了带动千家万户养鱼,重点培植一百个渔业专业村,扶助三千家养殖专业户,改建二千口池塘,发展十万精养鱼池,以点带面,全面开花。这个县及时推广了全省养鱼高产典型青山湖水产场的经验。这个水产场亩产过千斤,亩平均产值达二千五百二十元,令那些守着亩产十余斤产量水面的农民大开眼界,全县掀起了“水产热”。一九九三年,全县水产产量六十万担,产值一点二亿元,一跃进入江西水产前三名。去年水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一百元以上。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汪自安颇为欣慰地说:“去年波阳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灾害,是水产救了‘驾’,农民才没减收。在波阳,水产这个‘拳头’开始发力了。”
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仅是工作的一半,把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才是工作的目标。波阳县已注意到目前有不少农副产品存在“卖难”,唯有水产走俏,市场行情越来越好,正如农民说的:“只有嫁不出的女,没有卖不出的鱼。”他们在致力于育养捕一条龙生产的同时,加速产加贸一体化进程,围绕市场指导农民发展水产业和水产加工业。全县已建成大型鱼市二十多个,几乎村村有鲜鱼市场。与水产相关的加工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了。
现在,这里有江西规模最大的鱼种苗基地,管驿前村成为全国最大的鱼钩产地,占全国产量的百分之四十。鱼粉丝、甲鱼酒、珍珠项链等二十多个与水产相关的产品走俏市场,成为乡镇企业的主力军。许多水产品已走出国门,出口到世界各地。
波阳人已真正尝到了“鱼”的滋味。倪忠明拉着我的手说:“你下回再来,我们县的水产业还会‘长高’。我们准备‘八年抗战’,到本世纪末,争取水产品总量达二百二十万担,让‘银波阳’不再穷困,在鄱阳湖东岸闪闪发光。”
(附图片)
唱着欢乐的渔歌,波阳渔民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