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春回贝鲁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29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春回贝鲁特
本报记者朱梦魁
黎巴嫩的4、5月间,正值“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的暮春,当地人称之为“飘香时节”。熬过艰难的岁月,抹去战乱的烟尘,曾被誉为“东方巴黎”的贝鲁特再显风姿。桅樯林立的贝鲁特港奔涌着重建国家的热潮;青翠欲滴的黎巴嫩山洋溢着民族和解的暖意;整日喧嚣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彻夜闪烁的霓虹广告流光溢彩……战后复苏的此情此景,又编织出黎巴嫩人对未来的憧憬。
历时16年的战乱给黎巴嫩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在贝鲁特的肌体上留下了累累伤痕。分割昔日贝鲁特东西区的长约10公里的“死亡线”,曾经长期人为地隔绝了基督教居民与穆斯林居民的自由往来,也是当年战火蹂躏最甚的地区。分界线两侧的建筑物大多已成断壁残垣,其上弹洞密布。战前,这里曾是中东的“不夜城”,五光十色的店铺连成一气,竞显豪华的“假日”、“希尔顿”等大饭店比肩而立。而今,面对这废墟遍地、满目疮痍的惨景,人们无不痛心疾首,感触良多。他们对往日派系间的争斗已深恶痛绝。为警示后人,黎巴嫩政府在大兴重建的同时,决定保留一些内战破坏的遗迹,并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让下一代永远铭记前车之鉴。
如何尽快实现战后的发展与重建计划,是时下黎巴嫩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1992年7月,黎巴嫩内阁通过了发展与重建委员会提出的“黎巴嫩重建与经济振兴计划”。在1990年—1994年的恢复阶段,涉及电力、供水、通信、交通、商贸、金融、卫生、教育等方面的126个项目将陆续实施,总金额达44.49亿美元。其中,有关首都的各项事业的重建计划占据重要地位。最近,贝鲁特的电力供应、电话改造、卫生排污、住房扩建等工程,有的正抓紧勘测设计,有的已先行上马。另一方面,社会各界的集资与捐献活动也在蓬勃展开。在街头、饭店及娱乐场所,自发组织起来的青少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募捐。在贝鲁特,记者所到之处,各项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努力正紧锣密鼓,振奋人心。
为保障重建工作的顺利与安全,黎巴嫩政府决心强化治安和净化社会舆论,以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在贝鲁特国际机场的各大建筑物的顶层,荷枪实弹的哨岗常备不懈。在市、郊区的主要街道路口,设有黎巴嫩军队或叙利亚军队的岗亭,检查过往车辆,以防不测。在政府机构和要害部门的周围,依然停放着处于戒备状态的坦克、装甲车。入夜,头戴钢盔、身着迷彩服的黎巴嫩军警持枪在市区巡逻,使人感到战后的紧张气氛尚未解除。
记者在访问期间,正逢黎巴嫩政府讨论如何实施“104新闻法案”。该法案的要点是,应由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播报有关政治与时事的视听新闻,其他派别或私人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只能播报商业、文化、社会及广告等方面的节目。黎巴嫩报业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巴尔贝克在会见记者时就此指出,“鉴于黎巴嫩当前的重建形势,整顿新闻秩序势在必行。”内战期间,黎巴嫩有58家电视台、118家电台、100多种报刊,囿于派别利益和极端的报道自由,以致混淆视听。为此,黎巴嫩政府将下大气力,确保一个有利重建的安全的社会环境和统一人民意志的健康的舆论环境。
黎巴嫩战后百业待兴,任重道远。然而,心头的希冀与眼前的困难依然反差鲜明。在贝鲁特打电话最令人头痛,停电是常事,交通状态仍比较混乱,市内邮件走上10天半月不足为怪,但城区的破坏程度远不及外界想象的那么严重。“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就黎巴嫩的复苏而言,重要的是和平的道路已经开通,需要的是信心、资金与时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