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写在湖泊上的传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30
第8版(副刊)
专栏:改革者风采

  写在湖泊上的传奇
梅贤玉
也许是农民世家的“遗传”,刘耀发给人的印象属于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单看那身打扮,恐怕谁也不会相信他竟然是湖北省国营综合农场水产养殖场的老板。但人不可貌相,就是这位沉默寡言、风度不佳的年轻人率部卧薪尝胆、淌汗流血奋战不息,终于连奏凯歌、屡破纪录,重塑了企业形象,把人生乐章抒写在浩渺的4000亩湖泊上。
1990年春天,一纸调令将刚走出高等学校大门不久的刘耀发分配到水产养殖场任场长。他能行么?人们的目光充满疑问。是啊,建场30多年来,综合农场党委为水产养殖场的崛起振兴总是百里挑一,选派公认最优秀的干部去任职,遗憾的是,他们都壮志难酬,未有建树:全场4000亩养殖水面,每年鲜鱼总产量始终在20万公斤左右徘徊。难道刘耀发这小子有天大的能耐扭转乾坤?事实胜于雄辩,两年后,刘耀发真的“发”了。1992年,鲜鱼总产量翻了一番,增至45万公斤;1993年,再创辉煌,总产量以神奇的增长速度逾越百万大关,达到全省中、小型淡水湖泊成鱼单产的先进水平。灿烂的实绩将刘耀发推上了劳模的领奖台。面对镁光灯、鲜花、锦旗,他那双很有穿透力的眼睛顷刻间盈满了泪水,甜酸苦辣涩一齐涌上心头……
他也曾出师不利。上任第一年,为节省投资,冒险在大湖泊种青养殖,最终惨败沙场,直接经济损失11万余元。这一年,尽管鲜鱼总产有所上升,但企业帐上仍是赤字。次年,灾难又从天而降,养殖场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水袭击。刘耀发率领全场干群拚死与洪水搏斗,结果还是未能实现“人定胜天”!事业上的再次受挫,没有摧毁刘耀发的意志。他想,人生苦短,人活一口气。只要组织上一天不撤我的职,就要咬紧牙关干下去,把企业搞好了,付出任何代价也值!他擦干悲怆的泪水,带着累累的伤痕,背着舆论的压力,又领着他的将士们挥戈上阵了。
刘耀发深知,他们场要翻身,一靠科技,二靠投入,三靠管理。于是他组成“大水面集体化养殖”科技攻关小组,把提高大湖泊成鱼单产作为首要主攻目标。提出了“尊重科学,打破常规,增加投放密度,扩大投肥投料量”的战略方针。他的话刚脱口,会上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刘耀发这是在拿养殖场的命运开玩笑,是在赌博。因为养鱼本身的风险就蛮大,水里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更为严重的是:鱼的密度过大,会导致缺氧死鱼,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说:“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你们是为我着想,为场里的利益着想。但是,如果这也怕那也怕,不用超常规的办法搞,我们场就休想上去!路是人走出来的。成功了,成绩是大家的;失败了,一切责任我承担,立字为据!”他的大胆方案得到了农场主要领导的肯定与支持,很快付诸实施,鱼种总算超常增加投放了。可万万没料到,在他急需投资的节骨眼上,资金来源有了困难,似在绝望中,他想到了“铁杆兄弟”——阳新县生资公司的柯经理。他说只要老兄能赊销我500吨尿素和磷肥,我磕头下跪都行。柯经理说:“哥们归哥们,公事要公办。你有银行担保吗?”“能有担保我还求你?”他亮出底牌,“这样行不行,我年底卖了鱼一次性还清本息,还不了你先变卖我私人的房产,用我的私房作信誉抵押,这就去公证!”柯老板被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的精神所感动,思考片刻后,站起身攥着他的手说:“行!咱们一言为定。要是你栽了,老哥陪你去蹲大牢!”这样,刘耀发在绝望中获得了新生。这事一传开,全场震动了。他庆幸能有这样的好职工与他同舟共济,是福!
刘耀发终于未负党组织的重托,未负同志们的信任,却负了他自己,还有他的亲人。
1994年元旦前夕,每天晚上发高烧的他被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可眼下是收获季节,身为一场之长,千头万绪的事等着他去处理。他只好悄悄地藏起病情报告单,仍然坚持上班,直至病倒被送进医院,差点儿连命都丢了。躺在病床上,他一边输液一边主持场长办公会。望着他那张像黄纸一般没有血色的脸,连在场的医护人员也感动得为之落泪。他的四弟刘耀满在本县贫困山区工作,而立之年了还谈不到女朋友。老父亲牵挂这最小的儿子,无数次对他说:“老三,你人眼熟,想法子把耀满调到县城去,你就费点力,不看僧面看佛面啊!”如今老父亲不在了,他老人家的遗愿还不知何时实现。伫立在父亲那青草萋萋的坟前,刘耀发默默地说:“爹,原谅儿子吧!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实在是顾不过来啊!”
(作者单位:湖北省阳新县政府办公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