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儿童教育是国家大计”——津巴布韦教育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30
第7版(国际)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儿童教育是国家大计”
——津巴布韦教育见闻
本报记者申明河
在津巴布韦的1040万人口中,儿童占了1/3以上。“抓好儿童教育是件大事,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责任。”津巴布韦教育与文化部希班达常务秘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儿童教育是国家大计,就像盖房子,是打地基的工程,这工程做好了,高楼大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津巴布韦独立前,由于种族歧视政策,只有白人儿童才有上学的机会,广大的黑人子女被排斥在校门外。那时,小学校共有2401所,小学生82000名。独立后在“建国先树人”的国策指引下,津巴布韦实行了强制性免费小学教育,让所有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小学5000多所,在校学生260多万,小学教师已达到59874名。据介绍,津巴布韦每年教育经费要占财政预算的22%—25%。可见,津巴布韦在教育上肯花钱,舍得投资。
“儿童是苗苗,学校是苗圃,教育儿童如何做人,是我们学校的根本宗旨。”“兴开”小学校长古乔对记者说。“兴开”小学地处哈拉雷郊外的一个偏僻小镇,是一所七年制小学。在校学生1767名,教师45名,共有21个教室。
记者参观了“兴开”小学。当校长古乔把我们介绍给学生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欢迎中国朋友!中国在亚洲,人口11亿,首都是北京。”走出教室,眼前出现生动的一幕:一位教师在大树下弹奏着民族乐器“姆贝拉”,正给学生上音乐课。古乔说,我们很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不放松对学生的时事教育。走到校门口,右边一个水池吸引了记者,水池60平方米,里面有一幅世界地图,是用水泥砌成的,上面标着各国的首都、海洋,绿水围绕着陆地,十分逼真。这是孩子们上时事课的地方。陪同参观的老师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关心世界,培养他们创造美好世界的能力。在参观中,我们还发现,该校为残疾儿童作了特殊的安排,有专职老师上课和辅导并护送他们回家。据介绍,在全国建立了不少为残疾儿童服务的“儿童之家”。此外,学生每年要在2月21日开展一次“2·21运动”。该运动是1986年创办的,宗旨是要求5岁—14岁的儿童成为一个好公民,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助人为乐的精神。
津巴布韦的儿童在校教育,还得到家庭的配合。我们访问了一个家庭,女主人叫玛格丽特,一家5口人,3个孩子都上小学,丈夫在外做工,收入不高,靠她做针织活维持家庭。她说,在家庭教育上,首先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孩子们放学后先复习功课,然后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有时到菜园劳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会生存的能力。大孩子穆巴萨有一次从电视上看到一位残疾儿童请求捐款购买轮椅时,他把准备做校服的20津元捐给了这位儿童。后来这位儿童的家长还专程登门道谢,并要求学校予以表扬。玛格丽特深有体会地说:“做好家庭教育是家长们培养后代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哈拉雷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