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1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评
徐远和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集海峡两岸30多位著名学者,召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切,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化选择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关切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任何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能顺其自然,消极地适应传统文化。相反,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加以选择和改造。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于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健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自近代以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维新派的“西学中源”论和西化派的“西体西用”论,代表了几种不同的文化选择。这些文化选择都背离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致使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受阻。正确的文化选择应突破以“体”、“用”建构文化模式的传统理论格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首先要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有利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它又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能容纳吸收中外古今一切有价值的精神资源,从而使这种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是对多种文化选择进行历史反思后所应得的结论。文化选择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关切是紧密相连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重视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研究,为新时期的文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和避免失误。
二、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
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道德迅速转型。对此,与会学者表示高度关切,认为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是时代的要求。而创立新的伦理道德观,既要依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也需利用传统文化提供的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在利用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例如,把“道德”界定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既不能概括我国古代思想家的道德理念,也不符合当前建立新道德以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吸取前人的智慧,大力阐扬“民胞物与”的精神思想,把人伦关系加以发展,把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归入道德规范之内,拓展伦理道德的涵义,对伦理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境界、道德价值作出更全面科学的理论说明。在利用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那些向来被认为所谓含有封建主义的东西,如传统礼乐,有没有值得继承的优秀内容?“礼”是用来规定社会名分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其所体现的基本伦理观念与各种具体的礼仪和道德规范相结合,是使一个社会得以“群居和一”,即有序而和谐的必要保证;“乐”是用以调节人的性情的,具有化民成俗的作用。因此,传统的礼乐文化同样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经过批判改造,并赋予其现代意义也可以作为现代礼仪和审美教育之资,借以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并建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三、文化发展战略与世界文明前景
与会学者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现代文明应当是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与会学者还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前景的问题。当代中国与西方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西方人要把在“科学”束缚下的人文精神释放出来,中国人则要把在人文精神笼罩下的科学发扬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为解决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资源,西方文化则为创造物质财富开辟了广阔道路。就发展前景而言,二者如能结合或融合,当然很理想。因为在发展智能和理性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精神情操和精神境界,而在提高情操和境界的同时,能够不断发展智能和理性,从而不至于缺乏科学精神,变成固步自封甚至盲目的实践者。未来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是建立自然、社会和人的真美善的和合体。这个和合体有如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以其内在的和谐、深刻的意蕴,呈现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给人精神情操的陶冶。与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创新,带给中华民族的将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与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需要聚集人文社会科学各方面的人才,开展理论的和对策性的研究,才可望获得较好的成果。因此,邀请文、史、哲、经等学科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举行研讨活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