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尕海牧区,一位汉族士兵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文明新风征文

  尕海牧区,一位汉族士兵的故事
魏建军董贵学潘启剑张林
有一天,听说王耀要调走了,尕海乡政府的一位干部,连夜用藏汉两种文字给甘肃省军区甘南军分区党委写了一封信,请求不要调走王耀。他说王耀是“一个汉族士兵联系了近万名藏族群众,一个普通党员稳定了一片草原。”
60多岁的老牧工扎西拿上这封十万火急的信,晚上摸黑跨上马背,扬鞭催马200多公里,串联了全牧场的21家牧民。于是那封请求信上,密密麻麻按上了21个鲜红的手印。
第二天晚上,这封饱含藏汉兄弟情谊的信送到了远离牧场130公里的甘南军分区。司令员赵宪文捧在手中,心中一阵阵发烫……
藏族牧民们为什么如此厚爱汉族士兵王耀?这是因为在尕海草原,王耀给藏胞们带来了福份。
1988年,王耀被调进尕海部队牧场任会计。他接过帐本傻了眼:全场20多户牧工,竟有18户欠款,最多的背债6000多元。
牧民们承包放牧好几年了,为啥还穷?
阳春三月,问题显出来了。草原上的羊群开始大批死亡,经济损失上万元。
王耀急得跺脚。牧民们却漫不经心,“这嘛,叫‘春乏关’”。
王耀说:“可以想办法,让羊不死!”
老牧工哈哈大笑:“菩萨都保不住嘛,你能想啥法?”
王耀没言语,扭身走了。
10多天后,王耀捣鼓好了一台报废的拖拉机,开进了一片不长草的荒滩,连续几天几夜,王耀不停地犁地,圆脸熬成了尖脸,嘴上爆起一层皮,一碰就流血。地犁完了,王耀将堆积多年的羊粪撒到地里。然后又撒进了满满一车燕麦种子。
这一年,每户牧工分到了1万多公斤干草。
90年代的第一个“春乏关”,尕海草原出现了一个奇迹:军牧场存栏的7000只羊,没有饿死一只,每户牧民净增收入近万元。
军牧场的奇迹传遍了尕海草原,附近的秀洼村、尕秀村等村庄的牧民纷纷邀请王耀帮助开荒,指导种草。现在,尕海草原有3000多亩辽阔茂密的人工草场,每年收干草150多万公斤。如今的“春乏关”之时,只见欢欢实实的牛群羊群如彩云锦簇,好不热闹。
草料解决了,王耀又干起了改良羊种的活计,改良后的羊每头比土羊能多卖200元钱呢。
经常走东串西,王耀发现尕海的牧家堆着大捆大捆的羊毛和牛羊皮,压在底层的已潮湿、腐烂了。他不解地问:“为啥不卖? 这些东西一卖,就是上万块钱呀。”藏族兄弟一耸肩,笑笑说:“这个嘛,场部没车运不出去,外面嘛,没人来买。”第二天,一个畜产品收购站的牌子挂在了场部,当年就帮牧民们卖出去羊毛1万多公斤,牛羊肉2万多公斤,创收达20多万元。
1993年底,王耀的帐本上这样记载着:牧场上交军分区纯利润15万元,牧民人均收入5000元。20户牧工,每户存款都在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的有3户,最多的达20万元。
帮牧民盖房的念头,是王耀第一次走进扎西家的地窝子时产生的。那天,扎西从地窝子里爬出来,领着王耀顺着坑一步一步往下钻,进了地窝子,满窝的烟熏得睁不开眼,一伸脖子,头就碰了屋顶。扎西的女儿裹着羊皮躺在地下。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1993年初,王耀被任命为牧场副场长,他着手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牧民盖房。他想赶在入冬前,让16户牧民搬进砖瓦房。
王耀踏上了漫长的筹款之路。他凭着一颗诚心和远近闻名的好名声走遍了尕海草原。
整整跑了一个月,王耀东走西奔几千里,终于筹到了5万元现金。
钱不够,就自己烧砖。
20多个藏族男人被王耀带进了山。王耀在青石头上立起一根钢钎,教牧民们学打锤掌钎。
道尔尕第一个抡起八磅锤,一锤下去,没打到钢钎上,从王耀的头边滑了过去,又一锤砸在了王耀的右手上,一下打掉了两个指甲盖。王耀把手一裹,吸着凉气说:“没事,再打!”
王耀忘不了尕海藏民对他的厚爱。1988年,王耀独自来到没有电、不通车的尕海湖。将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使他病倒了。早晨,老阿妈草冒加背着一桶水颤巍巍地走来,水太重,她登不上台阶,便双手撑下去,一步一步往上爬。
水烧开了,老阿妈又端来炒面、酥油,当着王耀的面,把手洗了又洗,碗擦了又擦,仔仔细细地捏出一碗糌粑递给王耀。
见王耀吃不下糌粑,队长安才让手一挥,七八个藏族兄弟跨上马背,分头去找面粉。
当安才让把从县城买回的挂面提进场部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煮好后,阿妈把王耀扶起来,抱在怀里,用勺子一勺一勺舀着往王耀嘴里喂。淌着泪说:“尕娃呀,把你苦坏了……”
面对如此深厚的情义,王耀怎能不拚上一腔热情去报答呢?
1993年11月10日,是尕海牧场大喜的日子,当地牧民永远地结束了游牧穴居生活,16户牧民一起从地窝子里搬进崭新的砖瓦房。
为了在草原传播文明,王耀成了尕海第一个会打针治病的人,第一个会修汽车、拖拉机的人,第一个开饭馆办招待所的人,第一个贩运加工畜产品的人。为了让牧民的孩子上学读书,他挨家挨户动员,跟那些不让孩子读书的人吵架、瞪眼睛,硬是让22个孩子进学堂念书,所有上学的孩子一律由王耀照料,住在场部。
王耀当兵7年了,再也没有继续留在尕海的理由了。容易激动又豪侠仗义的藏胞铁了心,不能让王耀兄弟离开尕海。最后大家商量出一个办法:一家派一个代表,集体去找分区领导,要求把王耀留下来转志愿兵,分区不答应,就找省军区,省军区不答应,就找兰州军区……
大家说干就干,每家每户的代表选好了,足够的盘缠、炒面、干饼都准备好了,正要出发,已经退休的原甘南军分区司令员尕布藏(藏族)到牧场来了。尕司令听大家讲罢理由,感动地说:“这王耀真成了你们的亲兄弟了。这事让我去办吧。”
听到这些情况,两级领导无不为之感动,决定专门拨一个转志愿兵的指标给王耀。
王耀要结婚了。
婚礼原定“八一”在老家举行。
就在启程的前一个晚上,牧场老牧工加科带着9名藏族兄弟扬鞭策马,奔驰20多公里赶到场部,紧紧围住王耀说:“王耀兄弟,我们嘛,代表全场牧民把你留下,媳妇子嘛,到这里结婚。你的婚礼我们藏家操办!”
老牧工才让说,我要给你们献一条金色的哈达呢。
国庆这天,草原上阳光明媚,花红草绿,鸟儿欢唱。全场牧民自发地凑钱,买了3头牛、5只羊宰杀,还买了50多公斤青稞酒,200多名男女藏胞早早就赶到了场部,在草原上支起8顶大帐篷,摆上了刚刚出锅的手抓肉和一碗碗醇香的青稞酒。
老牧工才让带着30多名来自本牧场和邻近各村庄的代表围了过来,面对新婚夫妇,深深地鞠了一躬,“刷”地一下摊开了双手,只见金辉闪烁,斑斓夺目,30多条两米多长的金黄色缎面哈达展现在新婚夫妇面前。
这可是金钱也买不到的礼仪啊!王耀感动了,满眼泪花闪烁。他知道,金色的哈达是献给皇帝和活佛用的,这是藏胞最珍贵的礼物。紧接着,歌唱起来了,舞跳起来了,200多名藏胞把周身挂满哈达的新婚夫妇围在中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