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生命的辉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2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生命的辉煌
吴虎邵长城
一位年仅22岁英雄战士殷红的热血。当它涌出体外扑向大地时,便形成了一种令历史难以忘却的壮举……这一壮举,令穷凶极恶的歹徒胆颤心惊,让善良的人们仰慕崇敬;这一壮举,谱出了新时代激越的赞歌,树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碑,铸就了英雄灿烂辉煌的人生。
他的名字叫徐洪刚。
徐洪刚舍生忘死,勇斗歹徒的英雄壮举,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正义的丰碑。英雄,无论何时在人民的心目中都是高尚的、伟大的。
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了徐洪刚,高度赞扬徐洪刚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江主席说,徐洪刚的事迹体现了我们共产党的传统,老红军的传统,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向陪同会见的党政军领导同志说,要很好地宣传徐洪刚的英雄事迹,弘扬正气,保持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人民群众为何被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战士感动,敬仰他,崇拜他呢?
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去寻觅英雄22年来走过的那条平凡而又辉煌的人生之路。
时代哺育
乌蒙山,哺育徐洪刚长大成人的土地。
滔滔的白水江在徐洪刚家门前漩了个弯,便绕着乌蒙山逶迤而去。乌蒙,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59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毛主席曾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著名诗句。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慷慨就义的“工运先锋”刘平楷烈士,从奴隶成为我军著名将领的罗炳辉将军,勇斗歹徒而光荣献身的民兵干部孔凡松……乌蒙人民把这些英雄编成故事、歌谣,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因为这是乌蒙人民的骄傲啊!
孩提时代的小洪刚,常常听起父老乡亲讲述这些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英烈们的光辉形象,在小洪刚幼小的心田里牢牢地扎下了根,成了他崇拜和模仿的偶像。
倘若说人生是一曲交响乐的话,那么无疑,这最初的启蒙给徐洪刚定下了基调。
1978年,7岁的小洪刚背着小书包跨进了学校,凭着他对人生最浅显的理解,小洪刚懂得了做人就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在学校里,小洪刚学习勤奋刻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向先进看齐,小学二年级时加入了少先队。
白水江将会记住这个日子:1984年7月18日。这天下午,上初一的徐洪刚和同学们正在江里游泳。上小学的李明不慎滑入深水区,拚命挣扎。在大伙一片惊恐的喊叫声中,已经上岸的徐洪刚毫不犹豫地返身跃入水中,当他带着李明往岸边游来时,一股激流打着漩又将他们冲了回去,幸亏他水性好,使出浑身解数,在岸边伙伴们的帮助下,才和李明一起脱离了险境。
9年后一个细雨霏霏的秋日,此时,徐洪刚在完成了那辉煌壮举之后,躺在四川省筠连县医院里养伤。忽然,病床前的桌子上,收音机里传出一个亲切感人的声音:“洪刚哥,我是你救过的弟弟李明呀,原谅我不能去看望你,在这里,我把《好人一生平安》这首歌献给你,祝你早日康复,重返部队。”“有过多少往事,仿佛还在眼前……”深情、柔和的旋律在病房回荡着。
罗炳辉将军的一个本家和徐洪刚同村,徐洪刚爱到他家串门。罗炳辉的孙女在县政府当了领导后,经常和在县人武部工作的丈夫到村里看望这户本家。小徐总是缠着他夫妇讲一些罗将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革命前辈、从曾经当过兵的父亲、伯伯、叔叔身上,从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中,徐洪刚懂得了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道理。
啊,乌蒙山!啊,白水江!感谢你们用博大的胸怀哺育了19岁的英雄儿男,感谢你们赋予了英雄辉煌人生最初的启蒙。
军营锤炼
1990年12月,徐洪刚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和期望,从金沙江畔来到了黄河岸边的某红军团。
这是一支享有“铁军”之称的红军团队,参加过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我军支部建在连上最早就是在这个团实行的:第三次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张辉瓒;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智取遵义城;抗日战争中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中从兴安岭打到海南岛……
多么值得骄傲的辉煌历史啊!
置身于浓厚的传统氛围之中的徐洪刚,听的第一堂课是传统课,学的第一首歌是红军团团歌,听的第一个故事是团领导拿着“红菜盘”讲述长征中毛主席到该团和官兵同餐的故事。光荣传统的春风雨露,滋润着年轻战士的心田……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徐洪刚很快成长为一名雷锋式的战士,成了全团有名的“学雷锋标兵”,他把做好事、助人为乐当成陶冶自己思想情操的必修课。在家里,他曾学过按摩针灸,只要听说哪位战友训练受伤或因训练劳累而过度疲乏,他总是不顾劳累,细心为战友推拿按摩,全连官兵几乎人人都接受过他的按摩治疗。战友生病,他背着上卫生队去诊治;喂猪、帮厨、打水扫地、为战友洗衣,他总是首当其冲。担任班长后,他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战友。新兵刚入伍,衣服换洗不过来,他总是把自己的衣服、鞋子送给他们穿,全班战士人人都穿过他的衣服、鞋子。星期天、节假日,有好看的电视节目,他总是抢着上哨,“命令”战友休息。战友住院,他送去水果、罐头;战士家中有困难,他以战士的名义把钱汇去,还附上一封感人至深的书信。
热爱人民,尊老爱幼,更是徐洪刚一贯的处世之道。1992年8月的一天,徐洪刚去师部送完信乘公共汽车返回,途中,由于汽车颠簸,车上的人左撞右碰,支撑不住,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便坐在了车门口的踏板上。女乘务员俏丽的面孔突然拉长了,大声训斥道:“没长眼睛,坐在这里碍事。”
说着伸手去拽老人。老人哪经得起这般推搡,晕倒在车上,额头碰出了血。徐洪刚看到这情景,立即扶起老人,掏出手绢把血迹拭去,动员乘客给老人让座。待老人清醒后,徐洪刚严厉地批评了乘务员的蛮横行为。乘务员不得不当面向老人道歉,并掏出5元钱给老人作医疗费……
面对荣誉
有人说,当英雄难,当活着的英雄更难;也有人说,生死关好闯,名利关难过。
同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一样,当徐洪刚在四川筠连县境内勇斗歹徒,从血泊中走出来后,面对的是鲜花与掌声,赞美与颂扬。从川西、滇北到豫西,到处有听不完的祝词,写不完的签名,做不完的事迹报告……刚刚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交了一份合格答卷的徐洪刚,能否在名利面前经受得住考验呢?
徐洪刚从昏迷中醒来时,眼前的一切都变了,锦旗挂满墙,鲜花摆满床,报纸、广播、电视屏幕上,天天有他的事迹报道,当地领导和络绎不绝探望他的人们,把世间最美好的赞语献给了他。
面对这一切,徐洪刚既深受感动、鼓舞,又感到惶恐、沉重:他觉得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为人民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只做了这么一件事,却受到了人民那么多厚爱,这荣誉真是太大了。他对探望他的人民群众说:“请你们不要把我当英雄看待,我只不过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当筠连县县委书记李仲常、县长陈文彬告诉徐洪刚准备授予他“人民卫士”光荣称号,同时致电部队为他请功时,徐洪刚再三请求两位领导:“请不要这样,我只不过救了一名群众,可许许多多的人民为了抢救我,却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我欠人民的太多了。”
在徐洪刚住院期间,先后有5000多人自发到医院看望他,给他送去了许多慰问品,为他捐款1.4万余元,他把慰问品和捐款赠给了当地敬老院和幼儿园,并在彝良县设立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以倡导更多的人见义勇为、扶正祛邪。
英雄的光环并没有遮住徐洪刚普通一兵的本色。去年11月中旬,徐洪刚在师里作报告期间,师机关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特意安排他住有暖气的首长客房,他却说:“住这样的好房间我不习惯,还是让我‘轻松’一点吧。”便跑到没有暖气的房间去住。作完报告时,他谢绝了专车送他,坚持乘火车归队。在火车上他见一位抱孩子的大嫂没有座位,自己主动让了出来。在他当天的日记中,记有这么一句话——满足于一时一事的“壮举”,不是真正合格的战士。我要一辈子为人民多做好事。
徐洪刚对成天在外面作报告,天天处在鲜花、掌声、赞语的包围中,觉得不自在,就一再请求回连队。他说:“连队是我的家,在那里生活感到充实、踏实。”军、师领导十分理解英雄的心情,帮他谢绝了一些邀请。尽量减少各种应酬活动。
徐洪刚回到团队后,团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需要恢复,准备让他住在招待所休养几个月,他坚决不同意。回到连队后,连队又为他安排了一个单人房间,并派一名战士陪护,他说啥也不肯,坚持住到班里,和其他战士一样生活。
到地方作报告,有时免不了遇到“美酒敬英雄”之类的情况,他总是婉言谢绝,“战士不能喝白酒,这是部队的规定,不论啥时候,我都不能越轨。”
自古有多少英雄豪杰不曾败在竞技场上,却跌倒在名利场中,淹没在鲜花、美酒之中。而盛名之下的徐洪刚,能够如此深刻地正视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正是这种“勇”,促使徐洪刚不断地完善自己。
徐洪刚文化底子比较薄,他出名后,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了,他给自己列了一个计划表,有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军事知识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他已经通读过三遍,还记了1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不断的学习,使徐洪刚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
在我们谈到徐洪刚的时候,还有一个身影浮现在眼前,那就是徐洪刚的母亲。得知儿子住院的消息后,老人当即乘车赶往筠连县看望儿子。车到筠连县城时,已是晚上。徐洪刚的事迹早已在当地家喻户晓,只要老人说出儿子的名字,肯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然而,她没有那样做,她不想惊动任何人,就那么在候车室里度过了漫长的一夜。在医院里,看到儿子伤势好转,老人用中华民族最传统、最虔诚的跪拜,向全力抢救儿子生命的县领导和医护人员表达感激之情:“谢谢,谢谢……”地、县领导再三问老人家里有什么困难,对组织有什么要求,她每次都摇头谢绝。
英雄身后站着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母亲和英雄的儿子同样伟大、高尚!
梁启超先生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说得多么好啊!从徐洪刚身上,我们正看到了这种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