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长海蛟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2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长海蛟龙
邝之
小型客机掠过一碧万顷的黄海上空。从机上俯瞰下去,锦缎似的海面上珍珠般的撒落着一座座小岛。这便是郭沫若先生曾以“汪洋万顷青于靛,小屿珊瑚列画屏”的诗句赞美过的辽宁省大连市的长海县。长海县美则美矣,但由于地处黄海深处,是海防边境县,岛屿分散,交通不便,地域闭塞,经济上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谁料,改革开放大潮一起,县委、县政府励精图治,忽地腾起了一条巨龙来。这条龙就是大连华龙企业集团公司。正是这条龙,把我们吸引到了县府所在地——大长山岛。
这条龙,起初其实只是一条“虫”。
这话得从1985年华龙集团的前身——长海县建筑工程公司说起。别看现在的华龙集团设有建筑开发、海上生产、交通运输、修造船、旅游、商贸及农业生产等7个产业80余个企业的大型经济实体,十年前不过百余名职工的小小施工队。由于当时建筑队活累且待遇低,但凡有点门路的人,就没有在队里干长远的。队里的人员鱼龙混杂,他们自己号称“一百零八将”,外边的人则管他们叫“二劳改”。建筑队1981年改公司,5年就换了6任经理。有人断言,就算是宋江再世也难当好这“一百零八将”的“寨主”。就是这一年,一介瓦工,经职工民主选举,历史地被推上了“寨主”的位置。这瓦工姓刘名仁训,时年44岁,乃是队里的一名班长出身。
刘仁训起初也没想当这个经理,作为公司的元老,对眼下公司的状况可谓知根知底儿,他生就一副不安分的犟脾气,然而,迎接他的可不是鲜花与笑脸,而是13名行政人员一下子走了7个;建筑工程往年3月就该开工,可如今都到了5月,别说工程没有一项,公司里甚至连一盘钢筋、一方木料都没有;他接到手里的是一只捧不得又扔不下的刺猬。
就在这个时候,县里招标建筑一幢5000平方米的校舍,这是一项标准要求高,而且必须当年竣工验收的工程,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刘仁训以每平方米160元的最低报价,夺下了这项工程。消息传出,公司内外一片嘘声:刘仁训饥不择食了!别说报价低得无利可图,就凭公司那108位“虾兵蟹将”,不把工程搞砸了才怪呢。刘仁训对此充耳不闻,一边大刀阔斧地对公司进行治理整顿,一边往工地调兵遣将,挥师布阵。而他自己则白天晚上都泡在工地里,与工人一道昼夜奋战。结果,半年下来,工程漂漂亮亮地交了工,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标准。
建筑公司由此而一炮打响,县里的宾馆、影剧院、住宅小区等标准档次较高的建筑,大都在刘仁训率领的这支队伍的手里拔地而起。
次年,正当一项项建筑工程干得红红火火,人们已经开始对刘仁训这个瓦工刮目相看的时候,这个不安分的人又闹出了一场新的风波。当时,还不时兴企业搞跨行业的经营活动,他就开始盖冷库,搞水产品加工。紧锣密鼓干了62天,一座库容为470吨冷库匆匆落成。后来,虽然几经周折,但终于一举成功,他们的冷藏加工当年就挣了30多万。
1987年秋。长海县建筑公司已经从一个小小的施工队发展成下属12个单位的中型企业,比刘仁训出任经理前的1984年年利的4倍还多。企业正蒸蒸日上,却又突然传出刘仁训失踪了的消息。这事自然又在小岛上引起种种猜疑和纷纭的议论。
刘仁训并没有失踪。此刻,正站在大连的一座小山上,俯瞰着这座雄踞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海滨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群尽收眼底。他还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端详过这座与长海县近在咫尺的都市,禁不住思绪万千。他从小在岛上长大,因为家里穷,交不起每月8元钱的伙食费兼学杂费,初中二年没有念完就辍学了,过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担。也许是穷怕了,他学什么都特专心,木匠、铁匠、瓦匠……他样样精通。然而若不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恐怕迄今他也富裕不起来。因此,当建筑公司出现了转机之后,他却居安思危,又动开了脑筋。他深知作为一个建筑企业,如果总是在县城里转悠,在岛上活动是不会有大作为的。正在他苦思良策之际,县委有关领导找他,鼓励他创办明星企业,求更大发展,走出海岛。于是,他抓住机遇,带领队伍进城!这便是他突然从岛上失踪的缘由。
刘仁训依然站在小山上,萧萧秋风不时扯动着他单薄的衣衫。他本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生得身材魁伟、虎背熊腰,这时却显得有几分憔悴:腰背佝偻,胡子拉茬的脸上,浓眉紧锁,看上去清癯且疲惫。半个多月前,他只身悄然来到大连。他之所以不事声张,是因为知道此行的成功率太低。公司发展要具备三个最起码的条件:雄厚的资金、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班子和过硬的施工队伍。目前他们还一条也不具备。俗话说:无米难为炊。然而两手攥空拳的刘仁训却偏要“巧为无米之炊”!半个月下来,磨破了嘴唇跑断了腿,仍然不见一线曙光,搁一般人早打退堂鼓了,他硬是不肯败下阵来。总结这半个月的挫折,他又理出一条新思路:没钱,不妨与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合作;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不过硬,可以找过硬的合作伙伴。只要能打进大连,哪怕是少挣甚至不挣钱也值!不趟出一条路子,他是死也不回长海县了。
1992年8月,当人们站在大连中山公园的刘屯小山下,仰视着那座金碧辉煌的旅游宫……那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设施于一身的华宫时,人们惊诧地瞪大了眼睛:难道这座殿堂楼阁廊俱全的大型仿古娱乐宫真的是刘仁训和长海县建筑公司开发建设的吗?是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又有谁知道为了迎来这辉煌的一天,刘仁训耗干了多少心血掉了几多肉?
五年多来,刘仁训是一边经营县里的工程一边在大连闯天下的。也多亏副手们的支持,他把2/3的精力投到了这块新辟的阵地。提起他的这段经历,原公司司机周协堂总是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告诉我们,刘仁训初到大连那阵儿,公司仅有一辆旧“凌河”载重车,天天都得拉料跑码头装船。除了夜晚,刘仁训就甭想用车。联系业务、跑关系全凭他的两条腿,顶多跟亲戚借架自行车代步。就这样他却跑遍了多半个大连。后来,公司买辆客货两用车,他便在车上备下方便面和碗筷,图的是节省时间。一次,为了争取一项工程,他曾一宿跑了11户人家,简直就跟疯了似的。为了早一天把一份经营执照办下来,他居然能在一位领导家的门前守候了20多个晨昏。也是这期间他母亲病故,临危都没能见上他一面,老人家至死都不肯瞑目。而他自己呢?糖尿病4个加号,到医院挂个吊瓶,拔了针头就往工地跑。他图个啥?图钱?不错,他的确说过他穷怕了,为了摆脱贫困,他曾拚死拚活出过大力。可是也不对,头一年当经理,按承包合同兑现给他7万元,他却分文未取。他图的是给长海县建筑公司、给岛里的父老乡亲奔个锦绣前程!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9年。刘仁训率领长海县建筑公司不仅稳稳地在大连扎下了根,而且大搞多种经营,向横向发展。水到渠成,1992年6月,一个以建筑开发为龙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大连华龙企业集团公司诞生了。因为刘仁训已经悟出,经营单一的企业很难经受市场风浪的冲击,只有综合发展的企业集团方能做到“西方不亮东方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刘仁训走出的第三步棋。
公司发展了,刘仁训不忘记为长海岛办实事。他资助教育,修桥补路;赞助社会公益活动。如今的华龙,辽阔的海域上,有他们的数千台海珍品养殖浮阀,有乘风破浪的捕捞、运输船队;有现代化的海珍品育苗室,有水产品加工厂……真正成为海陆两栖、立体发展的大型企业了。
华龙成为海岛的骄傲。
回首华龙的路,刘仁训心中有慰藉,也有辛酸。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他规划着公司的明天。
明天更美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