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成败系于人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14
第1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采访思絮

  成败系于人心
本报记者李仁臣凌志军
编者按日前,本报推出一组“东西南北中”的系列报道,引起颇大反响。参加这次报道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见闻感受甚多,除已写入报道者外,还有不少留在笔记本和脑海里,如果就此湮没,殊为可惜,故特辟《东西南北中采访思絮》一栏,为记者的未尽之言提供一个发表的园地,相信一定会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综观山东这些年来的发展,人们得出一个鲜明的印象:它在保持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同时,又做到了社会平稳安定。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不久前我们在山东走了一圈,发现原因的确很多,其中不少属于当地特色,其他地方不一定可以仿效。但是有一点对全国都有意义,这就是:改革的着眼点,应当更多地落在人的身上。
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来在谈论经济发展中有一种见物不见人的迹象。比如一想到发展的办法,就是几大战役、几大突破、几大工程;一讲到大好形势,就是一大篇数字。但是民情如何?人心如何?我们设计的蓝图,是否有老百姓的热情在其中?种种辉煌的数字,又是否实实在在给老百姓以相应的实惠?
我们所到之地,上上下下都很看重物质方面的进步。不过,他们谈论得更多的是另外一句话:改革成败与经济盛衰的关键是人,不是物。因为人是决定物的力量,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这有不少事实为证:
目前,人们习以为常的是,绝大多数工程的实际投资超过预算和超过工期,这件事令人伤脑筋,但缺少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这一次在泰安市听说,在过去的两年,这里完成了40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每一项的投资都大大小于预算。比如引水工程,计划要用5500万元,实际只花了2560万元;又比如燃气工程,计划用6500万元,实际用了3500万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工程得到了市民的响应。全市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市长、书记到普通百姓,每人每年都在这些工程上投入10多个义务劳动日,仅此就使得这些工程总投资节省了相当可观的数目。
乡下的情况,更说明改革成败系于人心。像80年代的“大包干”带来大增产,是人的积极性的大释放,勿用赘述。去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个是苹果的畅销,一个是棉花的减产。山东曾有过苹果丰收,又因运销不畅以至大量腐烂的事情。烟台、威海等地的农民自发地组织起大规模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渠道,使苹果积压大为减少。棉花的问题,当然可以归结为气候不好和虫灾严重,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人心。棉价偏低,谁种谁吃亏。干部当然可以动员百姓种“爱国棉”,甚至可以采用行政手段推行,但老百姓仍然持消极态度,以至播种面积大大减少,甚至有农民煮熟棉籽后再行播种,以应付干部的督查。
这两件事情对照何以会如此鲜明?还是人心所向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调动亿万人的积极性!当不少山东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的意思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千百万人民的生机勃勃的创造;
改革应当使绝大多数人获得看得见的利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