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3
第5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钟阳胜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精神,体现了他老人家的历史性的远见卓识,体现了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和全国人民要把我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坚强信心和决心。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我们在实践中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从本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其表现: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由于其社会基本矛盾和经济长波周期的作用,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衰退期。据西方有关经济学家预测,这很可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两次(即近代以来第四、五次)长波之间的间歇期。这个间歇期自本世纪80年代初起,将可能延至下个世纪的前十年,前后约30年。从下个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前后起,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这既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一个加快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二是产业转移的多层次和高度化。发达国家为了度过经济衰退期,寻求新的发展起点,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正突破传统的做法,即不仅把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把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产业和以现代高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部分的下游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腾出了一个高度化的产业空间,使之能利用不同层次的、已经成熟的产业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自己的产业,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一二百年所走过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路程。三是随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其“夕阳产业”和部分比较利益较差的成熟期产业,不仅资本的输出增加,而且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也日益扩大。面对这种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不少富于远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认为,本世纪80年代初至下世纪初的30年左右,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后来居上的跨世纪、历史性的“黄金机遇”。如果错过这个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就将不是十几倍、几十倍而是百倍超百倍。我国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抓住抓紧这一历史机遇发展自己,实现我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就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失去民族的立足之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就将可能失去巩固和发展的应有基础。因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可以说,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我们必须高度紧张起来,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力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我们才能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真正搞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但是,如何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在实践中是走过一段弯路的。在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走的基本上是一条靠高投入维持高速度的速度型发展的路子,只有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没有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高速度。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2%,不仅大大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甚至其中不少年份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速度。但是,结果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上去了,而我国不仅没有上去,差距反而拉大了。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发展中不仅经济高速度增长(日本:1950—196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2%,1960—1970年为10.3%,高于美国同期4.9到7.2个百分点),而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高速度(1950—196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6.9%,1960—1973年为8.5%,高于美国同期5.3到7.9个百分点)。比日本稍后的亚洲“四小龙”,也借助“双高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和成熟发展。而我国却只有一个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却是低速度(1953—1973年平均年增长率只有3.4%,大大低于日本的水平,也低于亚洲“四小龙”的水平)。我国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间的追赶结果表明,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要有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且更重要的需靠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高速度。在这里,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度增长。只有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才能用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多的产出,用较短的时间生产出较多的社会财富,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不然,光靠高投入、低劳动生产率,诚然也会在一段时间达到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但由于产出低、效益低,最后高速度肯定不能持久,甚至随后就要出现经济的大波动。我国建国后几次经济的大波动,正是这样发生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前20多年所走过的传统的以资源高度投入为代价的速度型发展路子所留给我们的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深刻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年增长速度达到8.6%的水平,而且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加快,达到6%的水平,比改革开放前的3.4%的增长水平高出2.4个百分点,开始走出传统的速度型单一高增长的老路。但是,也还有不少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思想上仍然囿于旧的框框,没有把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真正转到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有些人往往把发展等同于扩张,一讲加快发展,就只想着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而忽视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愿下功夫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曾经有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出现的争项目、争债券规模、争贷款,以及房地产热等,就是这种传统发展思想在经济工作中的集中表现。我们认为,全面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诚然一方面要看到低速度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必须从传统的发展思想中解放出来,抓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核心,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做到:一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注意增强企业的动力,又通过市场机制给企业增加压力,使这“双力”结合成更强的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企业劳动者具体劳动的生产率;三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增强产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协调的能力,增强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促进产销顺畅,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总之,我们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要求,“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抓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核心”,把加快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好,才能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